首页 > 娱乐 > 娱乐头条
60 70 80年代生人 回忆成长中的文化烙印(多图)
2005-01-28 11:02:08  华商报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60、70、80年代人的文化特征:60年代生人———外柔内刚,70年代生人———外柔内柔,80年代生人———外刚内刚。不知道这样的总结是否传神,但穿越青春的记忆,那些影响了每一代人的文化烙印却深刻于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回忆和故事。

  我们此次遴选的是上世纪60、70、80年代生人,通过展示他们不同的生活截面,约略透出当时社会的肌肤、纹理,显露出不同时代的山光水色、风声涛响。推出此组稿子,我们不想去以铁定的历史事件、冰冷的哲学概念、冗长的自说自话,去为这3个年代出生的人填写档案,只想“信马悠悠野兴长”、“短笛无腔信口吹”,以一些看似琐碎的随想、一些实在温暖的记忆还原一下当时的气息与温度。也许,在此组关于年华的追忆中,我们的笔下,有如虹的理想、如炬的信念,也可能会有那么一点惆怅、伤感,还会有那么一点泪光、轻叹。让时光的故事到处流传。

  60年代生人:岭上开遍映山红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一曲60年代生人耳熟能详的《映山红》,绘出了60年代生人的形象。2005年,他们最大的45岁,最小的36岁,滔滔时代大潮中,正当壮年的他们砥柱中流、各领风骚,已经“岭上开遍映山红”,到处是“咱们的人”了。他们“意气风发走在大路上”,共和国的漫天云锦上,有他们织就的丝丝缕缕。

刘欢的《60年代生人》专辑封面

  永远火热的激情

  激情阅读:《青春之歌》

  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激情是60年代生人的一大特点。他们出生于物质匮乏而精神昂扬的时代,此后走过了似真似幻的童年、如火如荼的少年、不尴不尬的青年、时进时退的中年时光,同推出《60年代生人》的歌手刘欢一样,他们曾高唱“亚非拉人民要解放,自由的旗帜在飘扬,一起赶走帝国主义殖民列强,一起战斗奔向胜利前方”。那个年代,血总是热的。电影《创业》拨响了他们的心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时代水乳交融。《雷锋日记》封面那个戴着棉军帽、手握冲锋枪站在青松下的年轻人,成为多少人的偶像,一本《青春之歌》几乎被他们翻烂。而“英雄儿女”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永远让人惊心动魄。

  1981年中国男排取得世界杯赛资格时,北大学生在未名湖畔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曾久久回荡在辽阔的祖国大地。改革开放迅雷破山时,他们不少人又满怀激情南下深圳等地创业。踏遍青山后,人生好梦,尽逐春风,而他们的激情却永不消磨。俱往矣!他们已不再渴求“环球同此凉热”,不再去“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不再“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这种激情,已在岁月流变中变得成熟。

  永远温暖的理想

  怀旧:《三套车》、《喀秋莎》

  “四面河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谁也不能把60年代生人的理想等同于苍白与空洞。他们辗转于历史夹缝之中,前瞻后顾,“仓皇何处觅前村”?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病逝,加上周恩来、朱德的去世与唐山大地震等,住在简易的防震棚里,他们感受着理想所遭遇的痛楚、躁动与孤独。他们曾高唱“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雪山呀闪金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曾自比为雄鹰,或巡狩于苍茫的祖国领空,或翱翔于辽阔的草原之上。

  60年代生人脑海中拂之不去的,有着太多的记忆,虽然国家之间关系风云变幻,他们仍不免神往中国与前苏联交好时的流风余响,与50年代生人一脉相承,理想被涂抹上了一道温暖的底色。那舒缓深情的手风琴,醉人的爱情、友情,成为镶嵌60年代生人生命路途的心灵之灯。那幽静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在冰面上一路迅跑的三套车,那深情的喀秋莎正站在峻峭的岸上,他们看着红莓花儿开,唱着共青团员之歌,想像着光荣的旗帜在自由地飘扬,同志们勇敢前进,相信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快乐……

  永远不悔的奉献

  心声:《红太阳》

  60年代生人,是自觉而无悔奉献的一代;是信奉“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一代;他们曾纵情呼唤“亚非拉人民要解放”;也曾让青春在老山前线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他们曾争先恐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曾用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树立着自己的人生观;又曾随“恢复高考”而纷纷走进大学校园;也有人在国营工厂一呆数十年,生儿育女养老人、分房提职涨工资。

  两年前,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使多少人,尤其是参过军的60年代生人们鼻酸眼热、泪水长流。“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而那草绿的军装、火热的岁月,一幕幕涌现眼前。“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多年前,一盘《红太阳》磁带火遍全国,60年代生人是主力购买群之一,歌声中,毛主席一会儿“来到咱农庄”,一会儿站在“北京的金山上”,他们的青春时光也顿时卷地而来。

  苍茫大地,何止十万大山,山山相望、岭岭相连,郁郁葱葱,蓬蓬勃勃,而那山间岭上,你看、你看,60年代生人的身影,已经“岭上开遍映山红”……本报记者 王锋 

  70年代生人:水样日子 花样年华

  上世纪70年代生人,度过了一长段平淡而清澈似水的日子,这拨人现在尚算青春,但青春已隐现尾巴。2005年了,70年代生人,最大的35岁,最小的26岁,他们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群体。与60、80年代生人相比,前瞻后顾,他们“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他们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终于有人混成了“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温暖的少年时光

  流行电视剧:《血疑》、《排球女将》

  偶像:小鹿纯子、史泰龙

  70年代生人,是吃着爆米花、滚着铁环、弹着弹珠长大的一代,他们曾举着长长的江米条,吹着“大大”泡泡糖,充满喜悦地看着一把白砂糖怎么变成一团蓬松的棉花糖;他们曾收集过小袋酸梅粉里的小勺子;曾梦见一休、花仙子、蓝精灵、阿童木们张臂飞来。想想,《血疑》是70年代生人最早迷恋过的日剧了,那个浅浅一笑、清纯的山口百惠,永远沉浮于他们的记忆之海,《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则让多少孩子向往了“晴空霹雳”。电视广告“日立日立黑他其”还罢了,最烦的是,霍元甲刚刚现身,一个女人便端一篮西红柿出现了,于是“住楼住楼,用水发愁,不是没水,水压不够”……走进电影院,是《少林寺》里武僧们伴着“嘿哈”而踏出的深坑,是冰天雪地间凌空跃下的李连杰,是《第一滴血》中力敌群雄的史泰龙,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中母子相见时的痛哭失声,是瘦瘦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咿呀”一声亮出门户。

罗大佑

三毛

《血疑》海报

《少林寺》海报

《排球女将》海报

《大话西游》海报

  花开花谢的青春

  流行歌曲:《恋曲1990》、校园民谣

  流行话语:“I服了YOU!”

  从《恋曲1980》、《恋曲1990》到《恋曲2000》,罗大佑唱出了70年代生人的心曲,难怪他近年举办演唱会时,总有70年代生人专程坐飞机前往,门票再贵也在所不惜,跟着罗大佑一起唱歌,重温歌声中当初的那份执著、投入与单纯。《大话西游》横空出世后,70年代生人最先接受了周星驰无厘头式的话语方式,到处要别人“给个理由先!”想想,真是“I服了YOU!”周星驰对70年代生人的精神殿堂进行了梁摧瓦飞般的解构,斜穿下一束束荒诞而自由的光线。“校园民谣”的流行则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就一夜风行,草坪上,一把把简易的吉他丁丁冬冬弹奏起对青春的感喟,“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歌声中,他们眼前仿佛出现了“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出现了“同桌的你”,歌声中,大学毕业的他们拿着简历四处奔走,他们在各个岗位上尽心尽力。他们期待着,“在那片青色的山坡,我要埋下我所有的歌,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它们在世间传说……”歌声中,有他们花开花谢的青春岁月。

  最后一批文学青年

  流行宗师:金庸、琼瑶、汪国真

  70年代生人拥有一个庞大的文学青年群体,也许,他们是最后一批文学青年了。那时,总有人借阅琼瑶的小说,陪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主儿去迎风掉泪、见月伤情,那些纯粹、理想化的爱情传说,深深影响了70年代生人的“谈情说爱”方式,欲语还羞的一封封情书在课桌下面悄悄传递。金庸使这代人在平庸的现实中充满激情地大做其白日梦。长发飘飘的三毛则以另一种姿态,忽而行走于撒哈拉大沙漠,忽而宣告“春天不是读书天”,使他们惊讶、感慨。还有汪国真,他曾以简单、真诚而不免直白的诗句,占据了他们一段闪光的日子,你看,“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曾被我们那样工整地抄在笔记本扉页。文学情怀中,他们曾有的理想、抱负,面对着日益变幻莫测、光怪陆离的一切,那就让他们擦亮眼睛吧,“为革命,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眼保健操现在开始……”熟悉的旋律,使他们万分感慨,他们当年曾在“轮刮眼眶”或“挤按睛明穴”时四处张望,现在,他们要好好看看自己的行程了。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曾被他们喜爱的郑智化这样唱道,星星点亮的灯会一直照耀,70年代生人正肩负重任穿梭于都市流光溢彩的霓虹之中,而生活之流只能不舍昼夜地日夜奔流,流向远方……本报记者 王锋

  80年代生人:生如夏花般绚烂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是在16岁与25岁之间,用来形容这个年龄的词,不是花季就是雨季。这些吃着麦当劳,喝着可乐长大的孩子,接触到的外面的世界比前一辈更广阔,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冲击之下长大的这些孩子,对别人和自己都多了几分宽容。尽管物欲的张扬与自我的表现,让80年代的人令父辈们忧心忡忡,甚至颇受指责,但他们依然绽放出自己的绚烂。

韩寒

  我的地盘听我的

  新写作:韩寒 木子美

  写出了一本畅销小说《三重门》,而高中七门功课却亮起红灯的韩寒,与木子美这个敢于把自己的性生活公然写在网上的女孩,颠覆了传统观念中“好孩子”所应该有的形象,但就在60年代、70年代生人对韩寒和木子美炮轰时,80年代生人却表现出了不一般的宽容,他们对韩寒、木子美的行为未必赞赏,但认为这只是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别人不应该予以指责。虽然对80年代生人大家有不同的评价,但他们处事的冷静却让前辈震惊不已。我行我素,敢想敢说,随后的春树、郭敬明这些80年代生人相继出书,让不少文坛“老人”觉得后生可畏,笔者看过一些他们写的书,虽然未必文采有多好,思想有多深刻,但他们写的是自己对青春的记忆,对生活的理解。

  《灌篮高手》中的“樱木花道”有些自大,但却会让人时不时有些想流泪的感动,这样的人物形象是很多80年代生人的偶像,因为不需要完美,但一定要真实。

韩国H.O.T组合

  今天你“嘻哈”了吗

  行为:街舞 韩流

  “嘻哈”这个舶来品对于前辈来说是陌生的,但它却是眼下最流行的音乐名词。与之一起刮来的“韩流”对80年代生人的影响随处可见,能够穿得下两个人的肥大衣服裤子,染着让家长一看到就生气的彩色头发,在身上无孔不入的环……这些其实也就在一夜之间刮遍了中国。小虎队那三个纯情的男孩不再是追捧的偶像。虽然很少有人知道韩国H.O.T组合到底唱了些什么歌,但这几个涂着厚厚的粉,染着彩色头发,穿着宽大衣服的韩国男孩一夜之间就在中国火了起来,他们和张娜拉、“神话”组合这些韩国明星,给80年代生人带来了一股“韩流”。80年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给他们创造的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他们手头的零花钱,大可以去追星,去模仿明星,用他们自己的实践来掀起流行风。

  80年代孩子的游戏不再像前辈们那样,男孩子不玩滚玻璃球,女孩子也不仅仅是跳皮筋。他们的游戏更加有难度更险。街头随处可见跳街舞的男孩女孩和玩花式单车的年轻人。他们也会认真对待学习,但是考完试后,他们便会一起去“K歌”、“蹦的”,去为自己放松。在他们的字典里“爽”、“酷”、“炫”这些词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随即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流星花园》海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电视剧:《流星花园》、《还珠格格》

  对于80年代生人来说,“王子和灰姑娘”的童话是小时候睡觉前妈妈讲的故事,这些故事给80年代生人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于是《流星花园》、《还珠格格》这两个讲述灰姑娘的电视剧一夜之间火了起来,同时捧红了F4、大S和赵薇这些帅哥美女。这几个长着漂亮面孔的明星引发了追星的狂热,他们上演的是新时期的“灰姑娘”的故事。比起琼瑶言情小说中富有诗情画意的缠绵爱情,80年代生人喜欢的感情表达方式要直白许多。

  可能会有人觉得80年代的人肤浅,是物质化的一代,从小就衣食无忧的他们很难理解父母所经历的困苦。对于80年代生人来说,出国留学不再是难以想象的事,而电视、网络以及旅行都让80年代生人对外面的世界不陌生,F4、大S和赵薇一夜之间火了起来,除了他们的演技外,“灰姑娘”的故事也满足了80年代生人对自己生活的幻想。网络的发达使他们的价值观不再像70年代生人那样趋同,他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部分人的偶像。他们无视规则,不按常理出牌,更全不把职场规则当回事。

《圣斗士》

  看我七十二变

  卡通:《恐龙特级克塞号》《机器猫》《蜡笔小新》《圣斗士》

  “克塞,前来拜访!”在十几年前风靡一时的日本真人参与表演的动画片《恐龙特级克塞号》至今还让80年代生人记忆犹新。看完电视,他们总是和小伙伴模仿动画片中的动作。由漫画改编的动画片《圣斗士》引发了一股漫画狂潮,不少人开始学习画漫画,那时的动画人物长得都一样,大眼睛、樱桃小嘴。《机器猫》的热度到现在还没有降低,满大街都可以看到那个憨态可掬的蓝色机器猫造型。

  80年代生人喜欢的动画片大多是虚构的情节、夸张的造型,不再像70年代生人看那些由小人书改编、充满说教意义的动画片。《蜡笔小新》中的“小新”,《樱桃小丸子》中“小丸子”,这两个小人的想法远远超过了那个年龄应该有的思想。以至于《蜡笔小新》出现时,不少人惊呼这不该是孩子看的,但是这些动画人物的确是80年代生人的真实写照———人小鬼大。

周杰伦

  我酷我帅故我在

  偶像:周杰伦 王力宏

  周杰伦,已经成为E时代的文化象征之一。鸭舌帽、牛仔裤、篮球鞋,喜欢R&B音乐,孤独、沉默、率性似乎已成为周杰伦的写照,并带来了一股狂热的模仿风潮。看周杰伦的演唱会,虽然可能不知道他在唱些什么,但是现场那种勃发的青春与热情,是其他人的演唱会无法比拟的。他已成为15~25岁新生代人群的偶像,他的歌,他的外形,他的沉默,他的活力,代表了E时代人个性、自信、动感的特点。他很自然地成为万千少男少女争相模仿的对象。

  在美国长大的王力宏英语比汉语说得好许多,歌唱得一般般,但因为高大英俊的外形,一下子就让不少少女迷上了他。长得够帅吗?造型够酷吗?只要你具备其中的一项,你就有可能成为80年代生人追捧的对象。

《我的野蛮女友》剧照

  爱情模式自在我心

  恋爱方式:《第一次亲密接触》《我的野蛮女友》

  “如果我还有一天寿命,那天我要做你女友。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这是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经典对白,在若有若无之间寻找快乐、感受自由与温暖,哪怕是短暂的爱情,但只要曾经拥有,便没有遗憾。80年代生人的爱情观就是这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网恋”这样的爱情恐怕只有爱幻想又敢于实践的80年代生人才会尝试。他们甚至连对“另一半”的选择也比较另类。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一炮而红后,它的香港版《河东狮吼》也接着出现,80年代出生的女生不再那么含蓄,摇身一变成了猎人,看中哪位男生就主动出击,毫不迟疑。本报记者 刘哲

 

相关论坛:[影音娱乐] [精彩图酷] [FLASH天地] [幽默乐园] [西安音乐台]
[ 短信推荐 ]   [ 推荐朋友 ]  
新 闻 查 询
 

快拿照相机来


粉红色很健康


广岛之恋


angel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