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公司的营利模式,就像明星的个人收入一样,业内人士往往讳莫如深。令人惊奇的是,在一个个明星不断走红的背后,却使一个个处心积虑、苦心经营的娱乐业老板成为“不快乐的人”,或败走麦城,或悄然隐退,或苦苦挣扎。对此,有业内人士笑称:星光灿烂之下,谁的眼泪在飞?一位业内人士介绍,明星制造获利的模式大体相同,而不获利的遭遇,却各有不同。
上世纪90年代,《血染的风采》曲作者苏越到深圳出差,遇到了一个在特区闯荡的无名青年。他托人征求青年意见:“你愿意到北京去吗?”小伙子回答说:“愿意。”就这样,苏越将这位青年带到北京,将他定位为“伤心王子”,推出的第一首歌就是《伤心是一种说不出的痛》,很快风靡歌坛。随着《对你的爱越深就越来越心痛》、《春水流》等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黄格选的名字也为歌迷所熟知,并奠定了其流行乐坛明星的地位。
当时,中国的明星制造还停留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一夜捧红的非常阶段,还没有商业化的明星制造。包装黄格选,是中国明星制造商业化起步时代的一个“经典”。此后,中国流行音乐和萌芽的娱乐业,开始尝试一个全新的方式生产自己的明星。
然而,制造明星的结果,是明星本人成为最大的赢家,名气远播,出场费直线蹿升,而为此投入的公司却经营艰难,因此苏越悄悄逃离了这一行业。苏越对记者谈到了他痛苦的思考:“中国整个娱乐业、流行音乐市场不成熟,法律环境不健全,经纪业务没有游戏规则,决定了投资者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认真经营的人步履维艰,事业的追求也因为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受到伤害。”
苏越说:“签约不严谨、不严肃,以及不认真履行合约,使得为此投资的老板们,制造了一个‘无言的结局’。为了星光灿烂,我们付出了一些代价,这并不是某个人的毛病。”为此,苏越苦苦思考了几年,“中国明星制造太需要游戏规则了。”他说。
“我们是一块铺路的石子,人们将踩着我们走过”,投资制造明星,苏越的感受有些“刻骨铭心”。为此,他悄悄写了一首不为人所知的歌:“我的心怎能一片空白,深深的也是一个苦的海,依然是在封冻季节里,也是一片看不见的汹涌澎湃。”
一名给外资公司“打工”的前娱乐公司经理,向记者透露说,投资明星制造,回报并不乐观,比如,音乐专辑、唱片和企划费用相当高,而真正来自明星的“经纪费用”,仅仅是明星出场费的10%20%,并且,在明星成名后,很快就会有“不平衡”的心理,觉得自己凭着名气挣来的钱,没必要让经纪公司分享,个别明星委托家人甚至自己联系演出,规避了应由公司分得的利润,因而,“解约”也就成为一种寻常故事。
一位“赔钱”的经纪公司负责人说,碰到一位遵守合约的演员,真的很感动,因为,不管投资怎样,一旦成名,歌手怎么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为此,他说:“每一次解约,就像失恋一样,曾经的付出都成为过眼云烟,尽管很心痛,尽管很难忘。”
面对国内娱乐界明星制造的风险,外资在进军时变得更加慎重。华纳进军大陆娱乐市场的第一步选择了“品牌加盟”概念,吸收了国内两家演艺公司“入伙”。两家公司的5名歌手同时与华纳签约,华纳负责提供管理模式和资金投入,由原公司与歌手负责艺术风格的创造。据说,这样做的好处是用“个性音乐”的独立品牌去引导市场,带领时尚,而不是迎合市场。对此,业内人士发出疑问:华纳进行了投资,却没有在中国市场进行明星制造,是不是另一种理性的选择?(作者:刘畅)
C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