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国人对《紫蝴蝶》戛纳夺奖寄予无限想象的同时,欧美娱乐杂志《名利场》资深影评人德瑞克?艾黎(Derek
Elley)发表了他对本片的影评。透过他的文章,我们可以一窥西方影评人眼中的《紫蝴蝶》。
这部电影画面显得非常精致,伴随故事情节发展出乎意料的爆发出某种强烈的情绪,但是故事结构有点问题,需要更为仔细的磨合和修改。也许是为了赶来参加电影节,时间仓促导致后期剪接有些粗糙,电影剧情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从中拦腰折断。如果这其中能补上20分钟的剧情,那么这部电影不失为很有潜力的佳作。
整个电影显得“动静皆宜”,片中出现了几次长达数分钟的特写镜头,画面的凝滞感特别强,但是某些动作场面被快节奏剪接在一起,给人一气呵成的干脆利落。电影对于城市幽闭的压抑气氛营造无疑是成功的,总不见停的淅沥沥的雨,还有被无限放大的灰色天空,给人强烈印象。
这部电影讲述了发生在30年代中国上海的一个抗日故事。整部电影的基调在开头的15分钟就被确定下来,色调清冷灰色而又抑郁;画面晃动得厉害,镜头似乎找不着焦点,像用手提摄影机拍摄出来的效果;所有人物都沉默寡言,显得心事重重;大量使用交响乐(Joerg
Lemberg作曲)作为背景音乐,和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强烈的蒙太奇效果。但是观众面对这样的场景要捕捉导演传达的信息并不是容易的事。
这部电影的人物对话很少,观众看电影的时候要竭力留意画面,否则可能会错过重要细节。如果你看过娄烨的上一部《苏州河》,对这种风格应该不陌生。仅靠银幕画面也许限制了电影的表达力――娄烨对此应该有所意识,但是他似乎下定决心把这种风格坚持下去。娄烨的这个想法也许有自己的道理,毕竟那个时代的上海滩鱼龙混杂,人物的寂静能衬托出时代的嘈杂。但是这种一味的沉默寡言也会让观众摸不着头脑,这种近乎“抵触”的坚持妨碍了观众对电影的理解,这也是本片最苍白无力的地方。(
记者武鹏) C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