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广州人,大抵都曾有同一经历:每天一放学都会急忙回家,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开始做作业。不要以为真的那么好学,其实这些举动仅仅是为了听电台,香港电台――――因为一边做作业一边听电台才不至于太过寂寥。如我。
―――何颖珊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广州人,大抵都曾有同一经历:每天一放学都会急忙回家,一到家就迫不及待开始做作业。不要以为真的那么好学,其实这些举动仅仅是为了听电台,香港电台―――因为一边做作业一边听电台才不至于太过寂寥。如我。
问过很多同学,他们都曾有这般如痴如醉的执着。魏绮清脱俗轻逸的风格似夏日的海风,湛蓝剔透;深情细腻的郭启华,总用他磁性的声音为黑夜斟一杯美酒;张丽瑾《飞跃癫狂院》的恣意如彩虹渲染了一大片云彩;及后的软硬天师更以非常理、逆反的思维杀出一条以“弱智”讽刺时弊的“血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电视被禁止收看,而香港电台的“DJ文化”风起云涌,在AM仍然能把香港电波传到广州的这个时候,正在做梦阶段的“读书郎”自然全被吸引到收音机的旁边。中文电台的DJ潮流起源于香港商业电台的锐意革新,他们先是在商业二台推出《年青人时间》,吸纳了一批年轻主持,如第一代DJ陈任、陈凯诗、俞等。后来商业二台干脆就把受众锁定为年轻人,之后更标榜是“中文歌曲电台”,为香港本地原创音乐提供无打扰的空间。一批个性鲜明的DJ,像魏绮清、张丽瑾、林海峰,一批风格各异的节目,如《刹时冲动》、《飞跃癫狂院》就在那个时候诞生。
喜欢林海峰也是从那时开始的。他和葛民辉组成的“软硬天师”因《马路天使》“无厘头”的交通报道而蹿红,后来转为节目主持人,其节目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疯疯癫癫。他们可以用半小时反复唠叨“是吗,不是喔”,把生活中荒诞和丑态放大、再连贯起来;还不时即兴作歌,把想说的话“RAP”出来。林海峰宜庄宜谐,激情十年如一日,直到现在的节目《男上女下》都是制作严谨,每天有不同的专题,而且预先录好很多精彩版头。很多DJ都说是因为林让他们从小就有做DJ的梦想。
林海峰当选了本报“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第一季季选的“最佳男艺人”、“最佳大碟”、“最佳单曲”,我由衷为这位少年时代的偶像高兴,一个保有激情创作和清醒头脑的人一定能拥有成功。
但是当我接到林海峰回答我们采访的传真纸的时候,像是当头一棒――――问:“一直你都没有放弃过对音乐的追求,是什么动力促使你做自己的音乐呢?”答:“因为本人很喜欢音乐。”问:“这么多年你所喜爱的音乐有没有改变过,会否随着年龄、心态、心情等而改变?”答:“当然会。”……每个回答不超过20字,每个都是敷衍了事。
呜呼,激情何在?都躲到麦克风的后面吗?C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