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铁皮鼓》,人们首先会想到德国大作家君特.格拉斯,毕竟人家凭这部作品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名著的光环下改编的电影一般不会被看好,然而"新德国电影"运动主将沃尔克.施隆多夫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成功地把《铁皮鼓》搬上影幕,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精品,并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 电影故事
主人公奥斯卡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外祖母安娜还未婚的时候,一个叫约瑟夫年轻人为了逃避追捕钻进她的大裙子下,而成为了我的外祖父。母亲阿格内斯和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爱,但由于近亲不能结婚,只好嫁给商人阿尔弗莱德。奥斯卡出生了,但他真正的父亲是谁也许只有母亲阿格内斯知道。
奥斯卡三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了一个"铁皮鼓"作礼物,他高兴的整天挂着它。他在桌子底下玩,发现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妈妈的私情,他觉得成人的世界里充满着邪恶和虚伪,他决定不再长大。他从楼上跳了下来,结果他真的就不再长高,停留在三岁的高度。一次,爸爸抢他的鼓,他大声的尖叫,结果发现,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从此没有敢再抢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后,父亲加入了纳粹党。母亲还是频频和舅舅幽会,母亲发现自己怀孕了,没完没了的吃起了鱼,结果由于过量而死去。母亲死后不久,舅舅也被纳粹杀害了。外祖母带了一个女仆玛利亚回来,奥斯卡和父亲都占有了她的身体,并且生了一个孩子。奥斯卡认为孩子是他的,但玛利亚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苏军攻占了但泽,父亲被杀害,他埋葬了父亲,也埋了伴随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头砸了他脑袋,这时候发现,奥斯卡恢复了生长。。。
2、 拒绝成长
奥斯卡是一个讽刺意味的角色,他用拒绝成长逃避黑暗的世界,用手中的铁皮鼓宣泄自己对世俗的愤怒,用能震碎玻璃尖叫声来表达自己的反抗。《铁皮鼓》不是一部情节电影,他具有强烈的批判和反思倾向,利用荒诞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观众感受到影片深层的理性思考,从中找到生活的某种哲理,开掘出生活的深层结构。他似乎是黑暗世界里唯一保持清醒和敏锐的叛逆孩子,他的自私拯救了自己。他的"世界"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能完整的看见自己的出生过程,并能如愿的使自己停止生长,逃过了战争年代的黑暗和残酷。
3、 关键字描述
鼓---三岁时,奥斯卡拥有了一个铁皮鼓,从此他每天挂着它,敲着它,成为了他的第二生命,鼓声有着非凡的穿透力和震撼力。直到20岁时,鼓被他和父亲一同埋葬。
尖叫---一次偶然,奥斯卡发现自己的尖叫能震碎玻璃,从此,尖叫成为了他的秘密武器,浓缩了他生命力的迸发,作为一种抗议的"话语"。
父亲---奥斯卡一直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舅舅和父亲,到底谁是真正的父亲也许只有母亲知道。一个是纳粹党徒,一个是被镇压的对象。一个是丈夫,一个是情人。当玛利亚生了小孩后,奥斯卡成为了"父亲",但他只能和自己的"儿子"成为"兄弟"。
母亲---母亲生活在两个男人之间,玛利亚也生活在两个男人中间。她们都成为了母亲,但孩子是谁的只有这两位母亲知道。
雨---雨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是对但泽自然环境的交代,也是渲染那个时代的阴湿和寒冷。
纸牌---在牌桌下,奥斯卡目睹了母亲和舅舅的私情。纳粹攻入但泽后,布朗斯基还和奥斯卡坐在地上玩纸牌。当布朗斯基被纳粹枪毙的那一刻,手里还拿着一张纸牌给奥斯卡看,纸牌是他们之间最深刻的联系。
鱼---奥斯卡监视母亲的隐情时碰倒了路上一个人,地上倒了一地的鱼;沙滩上,母亲看着父亲从死养头上捞出来的馒鱼,恶心的直吐;父亲要求母亲吃馒鱼,母亲和父亲大吵;最后,母亲疯狂的吃起了各种鱼,直至最后被鱼噎死。鱼在影片中始终扮演着一种消极和被诅咒。
性---本片性的描写有很多处,从一开始,青年钻进外祖母的裙子开始,性一直伴随影片发展。母亲和舅舅频频的私情,奥斯卡和玛利亚的性关系,父亲和玛利亚的性关系,奥斯卡和侏儒姑娘的关系等等,性被歪曲成各种"非正常",预示着社会的丑陋。
年龄---奥斯卡的身体一直没长高,但影片频频的交代了他年龄的长大,5岁,母亲带着他看医生,12岁,碰见侏儒表演艺术团,16岁,和玛利亚有了性关系,20岁,埋葬父亲并一同埋葬铁皮鼓。年龄的增长表达了奥斯卡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人。
施隆多夫对布景、道具、场面、寓意、象征等方面的精彩运用,赋予了影片的深刻内涵。也为现代电影提供了新的视点和思考方式。 (作者: 绿
茶)C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