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娱乐 > 影视 > 品评
牵魔鬼的手过河 恶之花丑得如此精美
2003-08-29 17:22:46  主流传媒-中国文艺家   

 “乱伦、通奸、色情、暴力”等令人眼晕的字眼使导演黄健中脸都有点红,并使其有一种“牵着魔鬼的手过河”的感觉。

  编者按语:《大鸿米店》封镜于1995年,1996年电影局审查时提出修改意见,导演黄健中一拖7年,其间经过5次修改,终于在2002年12月18日获国家电影局审查通过,被上海嘉禾公司购得全国发行权,并拟于2003年3月28日在全国院线上映。但2003年3月24日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影集团联合以《大鸿米店》“未经电影局同意就在国内部分地区发行和举行首映活动,一些发行放映单位对该片进行了不良宣传,对观众产生了明显的误导作用”为由,向全国各院线公司下发了“禁止放映《大鸿米店》”的正式文件对其禁映。在此之前,《大鸿米店》剧组成员先后在北京、成都、郑州等地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媒体见面会,而发行方面也已洗印了几百个拷贝,但随着国家广电总局的一纸禁令,所有有关院线不得不紧急刹车。有业内人士称该片发行方以“情欲、乱伦、暴力”等作为卖点,大肆进行宣传,还打出“青少年不宜”的警告牌,并抛出“看电影凭身份证入场”等一系列的发行方式“理所当然地会遭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禁止”,“该片发行方的过火宣传是导致《米》再度被禁的根本原因”。


  黄健中根据苏童的小说《米》改编拍摄成电影《大鸿米店》,该小说和电影都具有争议性,人们众说纷纭,看法相差甚远,原因何在?有些人说该片暴力和色情比较突出因而应该禁演,有些人说该片在艺术探索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因而可以辩证地看待。


  20年前电影《小花》让黄健中名声大振,但该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小花》差别很大。从风格多样化角度来看,黄健中的变化的确是惊人的。该片与一般影片不同,基本上没有正面人物和正义的力量,展示的是恶之花。波特莱尔有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叫《恶之花》,法国有个著名的雕塑叫《老妓女》被文艺评论家称为“丑得如此精美”。那么,用“恶之花丑得如此精美”来评论电影《大鸿米店》,可备一说。


  该片的几个主要人物五龙、织云、绮云、冯老板、六爷、阿保等可以说都是恶人。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连年灾荒,民不聊生。落难农民五龙在码头上为了拾一块畜生吃剩的肉,被码头一霸阿保踩在脚下喊“爸”。受到侮辱的五龙就此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大鸿米店的冯老板收留五龙做伙计。冯老板有两个女儿即织云和绮云。织云14岁就被当地恶霸头子六爷包了做姘妇。她生性风骚,对五龙百般挑逗,五龙对她也早已是心里痒痒的。绮云是个清高、心肠歹毒的女子,她十分痛恨五龙来米店做事,千方百计刁难他。一天晚上,五龙发现织云与阿保通奸,嫉妒与仇恨使他夜不成寐,复仇之火油然而生,他向六爷告发,阿保被扔到江里。仇敌一除,五龙兴奋难耐,抵制不住织云的色诱,当晚在米槽狂泄一气。他们肉体在白米中翻滚,灵魂在黑夜里埋葬。不久织云有了身孕,六爷疑是阿保的种,将其抛弃。为了遮丑,冯老板把女儿嫁给了五龙。新婚之夜,五龙收到了六爷的礼物,竟然是阿保的性器,这使他深感恐惧。为了避免六爷的毒手,五龙冒险亲自到六爷处当面脱裤认罪,没想到结果却得到了六爷的赏识。五龙并没有因为娶到织云而兴奋,相反他深深地感到被愚弄、被践踏。冯老板也并没有把五龙当女婿,而是与绮云密谋指使人暗杀五龙。五龙死里逃生,带着伤痛和满腔仇恨回到了米店,用枪指着冯老板与绮云发誓不会就此罢休。他对织云百般欺凌与折磨,对绮云动了邪念。一天夜里,他全然不顾临产的织云,粗暴强奸了绮云。躺在病榻上的冯老板在两个女儿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中绝望地死去。有了米店和六爷的撑腰,五龙更是为所欲为,贪欲到了极点,六爷也成了他复仇计划中的下一个目标。他敲掉了所有的牙齿换了满口的金牙,丧心病狂地将所有曾经敌视过他的人一收拾。他的灵魂埋葬在黑夜中。该片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五龙丑恶的心灵。


  许多观众习惯欣赏美丑对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影片,即给人带来亮光、带来希望的影片。《大鸿米店》不是这样,该片没有正面人物,没有美好的心灵,没有什么亮光和希望,只有丑恶,只有贪婪,因而让人看了之后感到压抑。该片用了一些暴力和半裸体镜头,正是暴露他们丑恶的人性。而这些方面,常常被看作不合时宜。加之有的媒体对该片宣传不当,添油加醋,甚至歪曲影片的意义,说什么“通奸、乱伦、血腥”等等,从而出现误导的情况。该片被长期搁置,甚至被禁演,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导演黄健中叹道:“与魔鬼牵手过河。”这魔鬼是谁?魔鬼是某些媒体,他们不负责任地进行宣传炒作。


  审美与审丑的关系是辩证的。大部分人喜欢审美,不喜欢审丑。人物的美丑与艺术的美丑有时是对应的,有时是不对应的。该片中的五龙毫无疑问是个丑恶的人物,但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来看,他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比较成功的。由此看来,该片在艺术探索方面有一点可取之处,值得关注。


  一个导演要想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必然要不断超越自己,必然要有所创新、有所探索。当然,在探索的道路上应该充分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心理,才能产生广泛的共鸣。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媒体应该了解导演和影片的真实思想和艺术特点,应该充分考虑国情和社会心理,而不可随意曲解影片的意义,不可进行庸俗化宣传炒作。


  最终被禁映的厄运,一时间引发了无数人莫衷一是的思考,由此,在沸沸扬扬的讨论中,这样一部被宣传为“少儿不宜”的影片引爆了中国电影该不该实行“分级制”的热点话题。许多人认为如果中国电影能够早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分级制”的话,《大鸿米店》的命运也许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因影片一波三折的劫数固然是片商不负责任的煽情性的炒作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为了剧情所需出现的澡堂全裸体镜头也使一部分人顾虑重重,担心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不然,为什么一部同样宣传上充斥如“倪萍煽情 、孙海英激情、两人偷情”的炒作字眼的影片《美丽的大脚》,只因“内容干净”却安然无恙甚至嘉奖多多呢!


  早在1988年,我国第一部公然亮出“儿童不宜”告示的电影《寡妇村》上映后,观众怀着好奇心走进影院,结果发现影片其实并不“名副其实”,于是,媒体纷纷展开批评讨论,《寡妇村》因而成为国产片拿分级当炒作的第一例。从此,有关电影要不要分级的话题就屡被大众提及。


  近年来,由于电影发生了多起“吓坏了孩子、吓尿了裤子”的事件,未成年人的观影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去年,天津16岁少女李洁因观看恐怖片《人蛇大战》的碟片,导致噩梦缠身,发高烧,被父母送进了医院。更有甚者,一些中学生在观看进口大片,如《神秘拼图》时,当场因毛骨悚然导致呕吐不止。


  去年,在无锡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一部描写同性恋、乱伦等内容的电影《二月四日》被安排在当地的一个小学放映,立刻在全校师生中引起轩然大波。这个事件由此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兴东的高度重视,他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会上,拿出了一个有关艺术领域改革的提案——《实施“儿童不宜”审定标准,电影产品分级制势在必行》,借此呼吁中国电影产品分级制法规的尽早出台。


  那么,电影“分级制”到底能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什么呢?它真如某些人所言会带给中国电影一连串春天的回响吗?或是好事者的一厢情愿的美梦呢,抑或是只能沦为影片创作者“作秀”的工具呢?


  这几年由于中国大多数电影都不分青红皂白地隐形书写着“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字样,致使大多数中国电影老是处于不温不火、没滋没味的“成年人不愿看,未成年人看不懂”状态,可以说“中庸之道”走得太久,使得大多数的中国电影创作者变得缩头缩脑乃至佝偻着身子停步不前,从而失去了最宝贵的艺术原创力和想像力。而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气盛者创作的作品因其有涉及性等其他的违规镜头,因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常处于不见天日的状态,成为“地下电影”,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国外电影节的“温情一瞥”。不可否认,其中有些影片的确属粗制滥造之作,纯粹只是应时媚世之作,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些影片中间也确有焕发生命原初色彩的值得珍视的作品。


  而电影的分级制度可以给这些受冷眼的作品一个“从宽处理”的机会。分级就意味着必须制定明确的、对社会公开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会因为个别部门的意见、个别领导的好恶、国内外形势的转变、临时的政策而改变。分级还意味着审查必须有固定的委员会,其名单对社会是公开的,委员会的决定以投票方式进行。甚至,可以期望委员会成员有一部分不是公务员,而是从社会从业人员协会、组织选举出来的。因此,分级制在中国的实现可以给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是将电影审查公开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使电影审查从“人治”进入“法治”状态。极大地减少因主观人为的因素和暗箱操作而造成一些好的电影作品受到社会主流话语的冷落,给有志于投身电影事业发展的创作者解缚,让他们放开手脚在中国翻腾出一片宽广的天地,更重要的是与世界同步,与国外电影创作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如新生代导演路学长所说,有些电影不适合中学生看,但对成年人来说也许根本就没什么,但如果实行分级制度,你就还可以拍,只不过限制未成年人看。因此,实行电影分级,肯定有利于创作。


  分级制如果在中国畅行的话,同时也会使我们对引进的外国大片树立一种自觉的“分级”观念,起到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作用。国外的许多大片本身都是在它们国家分过级的,但到了中国却步入了“老少皆宜”的怪圈。例如《廊桥遗梦》、《神秘拼图》等因有暴力、血腥镜头在国外都是辅导级的影片,即观看此类影片的未成年人需要在家长同意或辅导下进电影院,而且必须年满13岁,可在我们国家里上演却没有任何限制。就如拍了几十年电影的老导演滕文骥所说:“中国每年进口那么多美国大片,像《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有很多血腥、暴力镜头,对白里面到处是脏话。人家本来是分好级的,这样的电影在他们的国家放映都是有限制的,引进到中国以后,反而没有限制了,未成年人随便进电影院看,有些地方的学校甚至包场组织学生观看。结果是,现在很多孩子们也许正经英语不会说几句,说起英语的脏话来倒是一个比一个顺溜,很多小孩子还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中国向来强调电影的教育功能,对国产电影确实要求严格,但为什么在进口片这儿就松了呢?就是因为没有分级放映的制度。实行电影分级制势在必行。这其实已经是个老掉牙的话题,我们都说了几十年了。它不仅仅是怎么规范电影创作,它的本质其实是怎样保护青少年。”


  在现时代多元文化并存,消费理念主导社会话语传达的中国大地上,市场的触角无所不在。一些人惟利是从,所谓制度、道德、理想只是其粉饰身份的幌子。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电影分级制也可能沦为某些人制造噱头的工具,成为其手中用来盈利的魔术棒。因此,一些人发出:电影是否分级在今日中国的现实国情下无足轻重。甚至,有些人言之凿凿:电影分级制如果在中国实行有百弊而无一利。


  的确,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电影人呼唤电影分级制在中国的出台,只是为了一己私利,意在为其进行赤裸裸的充斥色情、暴力的三级片制作堂而皇之地披上合理的外衣。而国外电影分级制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证明了上述不良现象确实存在,例如,近期美国充满暴力打斗的《X-战警》和色情笑话的《肥佬教授2》却被评为PC-13级,即普通级(PC-13级电影不适合13岁以下青少年观看)而不是R级,即限制级(R级电影不适合17岁以下青少年观看)。但瑕不掩瑜,我们应当看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实行的电影分级制对本国电影的发展主要还是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从美国、加拿大、伊朗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电影分级制的实施情况中可见一斑。同样,中国电影分级后,大量伪劣三级片的出现也是可以避免的。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指出的那样,电影分级主要是依据色情的暴露方式、暴力的暴露方式以及脏话和粗话的出现程度,由电影审查委员会来分级。即便分级,电影作品还是要符合主流道德标准,不能逾越社会道德底线。电影分级的标准应该由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电影工作者,经过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根据人文伦理和电影自身的要求,参照世界各国的分级标准而共同制定。最终的电影分级标准肯定是不能对社会主流道德观念起颠覆作用的。至于影片中对性的表述也是要在故事情节许可的范围内,参照大众对性的承受程度。因此,分级绝不是为三级片和道德堕落让路!


  电影分级制不是万能的救世主,它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标准,它必须由一个个个体的人来操纵,在其实施的过程当中就难免会受某些人膨胀的欲望左右而出现“偏差”,因此,即使电影进行了分级,电影业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一些即使被列为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影片仍会被某些利令智昏的影院售票给青少年;如盗版碟在中国的猖獗可令电影分级制如履薄冰等;如片商的矫情、作秀,像这次《大鸿米店》就有许多片商在电影的宣传海报上抓住“少儿不宜”大肆炒作并在暴力、乱伦、色情等字眼上大做文章,使一部具有一定艺术深度和艺术探索精神的影片与影院观众失之交臂,给观众留下了几许遗憾!


  但是,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所说,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拿一些坏的结果去衡量一个好的决策。应该明确的是,中国已经加入WTO,电影体制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中国电影的生存大环境已今非昔比了,中国电影要激发电影人的创造力,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要融入世界,就必须早日熟悉游戏规则:实现电影分级制。因而,中国电影走向分级制是世界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电影实现产业化的一条必经之路!当它向我们延伸时,即使道路曲折不平,想说爱它确实不容易,但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理由漠视它、拒绝它!毕竟曲径通幽处!(张智华)C6

 

[ 短信推荐 ]     [ 推荐朋友 ]  
新 闻 查 询

《金盆洗脚城》


《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