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娱乐 > 影视 > 品评
西片中的中国
2003-09-09 10:11:21  www.qianlong.com

    香港渔民一律讲标准的普通话,桂林村姑的英语要比CCTV9的播音员还地道,大同到上海的距离为74公里,上海店家的招牌全都是手写的,而且好像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

  这些不是我信口雌黄杜撰的,当然也没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是一个跟现实世界平行的第N维宇宙的产物,具体说,出现在今夏大片《古墓丽影Ⅱ》中。

  对于西方片(主要是好莱坞产品)中出现伟大祖国的场景和人物,我早已见怪不怪。说到底,那是人家对你有兴趣才会把你编在故事里。你有没有看见伊朗片或拉美片拿中国当题材或背景的?

  每当我们看到西片中的中国人或中国景不顺眼,便喜欢搬出“反华”或“辱华”作为防御手段。诚然,这种爱国主义情操值得赞美,但是事情并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复杂或那么简单。比如以上的例子,很可能是因为制片单位没有人知道中国有很多互相难以听懂的方言,而他们聘请的华人演员恰好只能说普通话。还有,该片除了一个上海的空镜头和少数香港外景,显然不是在中国拍摄的,也没花钱请地理地貌专家。本来嘛,动作片从来不曾以真实性为卖点,看了过瘾就行。你若要当真,咱们的《刮痧》和《北京人在纽约》中老美的一言一行,让老美观众看了,也非笑掉大牙不可。

  前年的《间谍游戏》开场戏设在当今苏州的监狱,墙上写着“精忠报国”的繁体字,估计拍摄单位聘请了久居海外的老华侨来担任美工顾问。不过,该片的情况不限于场景,它的部分剧情有丑化中国执法部门之嫌,可以当我们口诛笔伐的反面教材。

  真正够得上“反华”“辱华”指控的,应该是《红色角落》这类影片。它从立意就把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塑造成反面形象,至于细节方面有多少破绽反而不那么重要了。事实上,拍摄单位广邀洛杉矶华人担任群众演员,置景的材料如数进口,北京胡同一景可谓相当逼真。但是,如果一座大厦的基石是歪的,里面某个房间装修得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

  《龙年》是上世纪80年代一部颇有名气的“辱华”片,曾引起美国华人的抗议。它“侮辱华人”的主要表现是描写了唐人街黑帮猖獗的现象。我当年看完该片,并不以为然,香港片也有不少相似的情节,但在华人影院放映时从未见有人不悦。而且,该片反映的内容的确存在,就在影片上映期间,纽约唐人街某餐馆发生了一起跟影片中几乎一模一样的黑帮杀人事件,伤及多名无辜食客。影片抗议者的解释大意为:自己的妈妈我自己可以说不好,但别人不能说三道四。

  好莱坞采用中国题材,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凯瑟琳·赫本还演过阿庆嫂式的抗战英雄哩。我个人的体会是:辱华与否跟拍摄单位的态度有关。1937年好莱坞拍赛珍珠的《大地》,片中的中国农村是在洛杉矶郊区搭建的,中国农民是洋人扮演的。我抱着看滑稽戏的心态,没想到却被感动了一番,原因是该片制作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因此它能克服先天的不足,最终打动观众的心。但是这样的事例并不多,八十年代以来精心制作的中国题材西片仅《末代皇帝》一部。尽管该片的视角是西方式的,不太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但不可否认它是认真的。

  从数量上讲,对中国做深入调查研究或者故意妖魔化均属于极少数,大量作品中的中国素材只是某种调味品,以丰富其异国情调。好莱坞商业片的主调是迎合观众口味,而不是改变他们的观念。比如美国观众普遍觉得东方女性有一种神秘的美,于是从六十年代的《花鼓舞》、《苏丝黄的世界》到如今的《蝎子王》和《霹雳娇娃》,东方女性既温柔性感,又智勇双全。相比之下,东方男性则处于被视而不见的地位,连华人编导的《喜福会》也采取漠视态度。

  普通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而好莱坞电影则多少反映了这种局限性。无论是对中国风土民情的赞叹,还是对中国制度的攻击,西方电影一般都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表层。

  总而言之,西方人拍中国,有形形色色的“错位”,如因经费等客观困难缺乏能力拍好;也有根本不在乎是否真实,反正世界各地的人物景色都是拿来编故事的泥巴,爱怎么捏就怎么捏;极少数以意识形态取代商业考量,以丑化中国作为目的,这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辱华影片。但是,在商业社会里,主题先行乃一大忌,因此这类影片在市场上很难站住脚。 (周黎明) C6 

 

[ 短信推荐 ]     [ 推荐朋友 ]  
新 闻 查 询

笑 掉 大 牙
... 更多 >>
动 漫 部 落

《房房物语》音乐剧


笑傲江湖预告版(图)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