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商娱乐 > 影视 > 品评
重复还是颠覆? 《小城之春》(图)
2003-09-12 09:54:17  华商娱乐

     小城暗哑的城墙垛子,卧在乍暖还寒的季节。一夫,一妇,一妹,一客再加上老仆和一只待客的鸡,五个人一间大院,几天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时间、空间凝固的情境里,一个旧人突然出现,他是夫的好友,是妻曾经的情人,是妹心中的爱人。他们眼神的闪烁,心头的颤动,一波波细腻的情感波堆积成了那一年的“小城之春”。

  抽离时代,隔绝背景,淡化批判,提纯诗意,这就是《小城之春》。正如解玺璋所言,它基本上不是时代的代言,不写国愁与家恨,国性与知性,问题与主义,它只是写了他和她在生活的瞬间忽然获得的心跳的感觉。

 

  要写感觉谈何容易,但的的确确的是,费穆找到了那种一不小心就可以在指缝间簌忽而逝的感觉。《小城之春》是不幸的,因为它生于1948年,当时的评论说,它表现的是小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病态和消沉情绪,在解放战争前夕,将对处在高潮时期的人民运动起到消极的影响——它被作为了反面教材。

  80年代以来,《小城之春》得到学界,尤其是香港学界的再认识和再发现,《小城之春》作为中国诗化电影的开端得到公认。

  2000年的冬天,田壮壮又一次看了《小城之春》,在禁止其拍摄电影的10年里,田壮壮几乎每年都看一次《小城之春》,每次都有触动,但那个冬天,他被触动得特别深,深到决定重拍《小城之春》。

  重复还是颠覆?重拍经典,不外乎这两种结果。难道真的要重复吗?对田壮壮来说,10年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就去简单地重复一个过去的经典,怕是心不甘情不愿;可对于《小城之春》这样的作品,你怎么颠覆?至少,在我看来,它不具备被颠覆的元素。

  去年冬天的时候,在北影厂看李继贤的新片《王首先的夏天》,见到了田壮壮,问他一些《小城之春》的事情,他不大愿意说,只是说,看完电影咱们再聊吧。

  于是就等,终于等到它公映了,赶紧跑过去看。没有了震撼,因为震撼这样的词已经献给费穆了。但有的是兴奋,兴奋到连夜又看了费穆版《小城之春》的影碟。

  新版《小城之春》去掉了原先的旁白,景致似乎也比以前讲究些,田壮壮也抓住了那种含蓄的感觉,甚至,含蓄得让人怀疑是不是这个浮躁年代的产物。影片开始的时候,观众还是点不习惯,偶尔还有笑声,60分钟后,影院里某些人开始集体抽泣——是哪个情境,哪句台词,哪个眼神,哪个动作触动了你,未来的主人翁?

  电影的结尾,他最终离开,她没有去送。旧有的生活似乎重新开始了,一切回归到了以前。依然是没有爱的家庭,依然是没有性的婚姻,责任,依然被冠上了应该有的名分,这是电影。但在今天的现实中,在人伦与人欲的选择中,是否真的还肯有这么多的犹豫和拒绝?

  放弃与妥协?责任与良心?

  在这个意义上,田壮壮重拍《小城之春》太有必要,至少,它让人反思当下的生活。

  而且,他既没有重复,也没有颠覆,他只是拍了一部好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小城之春》,导演不是费穆,名叫田壮壮。(文 / 闲云野鹤) C6

  

 

[ 短信推荐 ]     [ 推荐朋友 ]  
新 闻 查 询

笑 掉 大 牙
... 更多 >>
动 漫 部 落

《房房物语》音乐剧


笑傲江湖预告版(图)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