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秦杰、邱红杰)年终岁尾,依旧例是“大片”迭出之际,这点中外皆同。翻开各类报刊,以往鲜见的电影讯息,纷纷跃出,煞是热闹。“贺岁大腕”冯小刚这回推出了《手机》。加之引进的《无间道3》《黑客帝国3》等,沉寂良久的电影圈,骤然喧哗起来。
回顾过去一年的电影圈,感觉真的不乏热闹。以业界的风光论,几大电影节相继举行,群星云集,星光灿烂,各路人马抱着各项“最佳”满意而归,就是在一些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也有斩获,其中还有含金量不低的“大奖”。
然而,这一印象,与电影票房的业绩反差颇大。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无法回避:电影观众数量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线上徘徊,电影的影响力很多时候体现在纸质媒体之上。甚至那些扬名海外的获奖影片,观众也屈指可数。这种尴尬近年来已见怪不怪。
由此,人们不禁会问:国内电影明星一个个火了起来,国产电影为什么却相形见绌?电影能够征服评委,为什么不能吸引观众?电影导演一代又一代,而除了年龄的差别,他们又有哪些不同?
显而易见,中国不缺电影明星。奇怪的是,芸芸众生喜欢关注电影明星的一切,就是不爱去看他们的电影。
有业内人士估计,今年国内票房总收入在9亿元左右,基本与去年持平。不同的是去年曾经产生过“大片”《英雄》,创造2亿元票房的奇迹。今年,则没有一部电影可望其项背。
回顾一年来的国产电影作品,有的片子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尾,有的画面美丽却内容空洞,有的装神弄鬼却不知所以,凡此总总,不一而足,却总能让人想起一个“乏”字。这种“乏”是想像力的贫乏,也就是原创的贫乏。
联想起去年就因为导演冯小刚没有参与贺岁,中国电影的年关就出现了让人难以忍受的沉寂。另外一个大导演没有“选秀”,本土国际女星的诞生就出现了断档。不禁让人为中国电影感到一丝悲凉。这似乎可以说,电影工作者可以分成几代,但原创力的普遍缺失却几乎可以铺平代沟。
以市场化而论,尊重市场选择,事实上并非以“媚俗”为标准,反倒是建立在市场标准上更高的要求,这其中,艺术要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没有与国际一流电影抗衡的雄心,想轻而易举地征服已视野开阔的观众,在今天,只能视为坐井观天。以极度市场化的《无间道》系列为例,这几部影片无不是坚守香港电影的传统,并在悬念设置、场面调度、剪辑技巧、色彩氛围、音响效果方面大胆创新。纵然影评人对此见仁见智,但其达到的基本水准线,就足以让我们借鉴。
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一种,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与其他产业相似的规则。这就是,要平衡投入与产出,要通过良性循环实现再生产。以这个简单的逻辑,我们尚不算及格,以此来要求,我们的电影离产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当然,观众不进电影院还和盗版猖獗、电影院少、影院的软硬件设施普遍较差有关。专业人士认为,就我国内地仅有2000来块电影银幕而言,电影市场还是一个投资远远没有兴起的领域。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认为,10年后,内地银幕达到2万块时,内地票房可以达到500亿元,关键是国产电影能否增加并守住市场份额和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