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2003年欧美电影之前,我们必须约定俗成地树立一个基本原则——娱乐是我们日常文化的一部分。就像席勒所说的一样,“艺术起源于游戏”。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尽量客观地回顾并评价2003年欧美电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提到好莱坞就呲之以鼻斥为俗,提到欧洲电影就奉若神灵夸之雅。
在2003年,好莱坞依旧以高成本高回报的电影席卷全球,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如《黑客帝国》系列、《魔戒》系列、《最后的武士》、《夜魔侠》等等。但这并不是好莱坞的全部,就像在奥斯卡大奖之外还有圣丹斯电影节,商业之余还有艺术存活。哪怕如妮可-基德曼、茱莉娅-罗伯茨等挂在好莱坞天际上最耀眼的星星,也会拍出《冷山》、《蒙娜丽莎的微笑》等艺术片,只是数量颇少,而且为奖项而拍。
至于欧洲电影,它在2003年则保持着一贯的风格——以低成本拍出小情调的好看电影。当然,对于欧洲电影好看的标准,有很多种判断取向,有时沉闷有时压抑有时呆板有时兴奋有时惊喜交加有时泥沙俱下……不一而同。就像加斯帕-诺导演的影片《不可撤消》一样,我个人认为该片在技巧运用和影像结构上,天马行空到了艺术的顶峰。但同样有极大一部分人连看完1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所以,对于欧洲电影好看的标准,因人而异。不过,这并不是说欧洲电影只有自足感和低调性,其实它也希望能够像好莱坞一样走向全球。像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欧盟各国的文化部长就如何让欧洲电影走向全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当然,前提还是低成本艺术化。
由此可见,在2003年的欧美电影发展道路上,态度决定了一切。美国越来越懂得用全球化娱乐来覆盖观众视线,他们的电影早就超越了国界,如《魔戒Ⅲ》的首映式就在新西兰举行;而欧洲电影也不再排斥好莱坞的脚步,他们开始求大同存小异,《黑客帝国Ⅱ》正是从戛纳走向世界。而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把我们引向银幕,不管是来自好莱坞还是来自欧洲大陆,不管是向高靠还是向低看,只要电影离我们很近,那就足够了。
美国电影-向高靠
如果要历数2003年度的美国电影,我相信用上几个版面也只是点到即止,毕竟好莱坞的制造能力太强大了,光是暑假档和圣诞档就有百余部大片上映。何况大多数喜爱好莱坞大片的观众早已对2003年的一些电影耳熟能详,所以在此我更愿意以介绍美国几大电影节奖项的方式,来对2003年美国影坛做个回顾。
金球奖
这是好莱坞颁奖的第一炮,几乎每年年初都是随着金球奖的颁发而迎来世界电影节的开幕。
在2003年的金球奖上,参加金球奖评选的影片几乎都是大片,无论是《芝加哥》、《纽约黑帮》还是《关于施密特》、《时时刻刻》或是《英雄》。如果说评奖只是一场游戏,那金球奖的确是一场专属于大片的游戏。
奥斯卡奖
金球奖之后,世界最著名的奥斯卡奖就来临了。能有资格入围奥斯卡的,同样是一些名声显赫的大片。除了金球奖上的影片外,《指环王Ⅱ》、《沉默的美国人》、《远离天堂》、《钢琴师》等等,虽然其中有些影片的成本不是动辄上亿,但就世界范围内而言,也算是投资巨大了。
其实在今年的奥斯卡奖上,我们看到的影片几乎全是2002年的一些电影。至于《黑客帝国》后两部及《X战警Ⅱ》、《终结者Ⅲ》、《绿巨人》、《魔戒Ⅲ》、《怒海争锋》等影片,我们只能期待明年的奥斯卡了。
圣丹斯电影节
圣丹斯电影节一直以“独立精神”闻名于世界影坛,近几年来更是成为好莱坞片商们的选秀站。像《女巫布莱尔》这样的独立电影,就是从圣丹斯电影节走向好莱坞,成为票房奇迹。
但是随着好莱坞的无孔不入,如今的圣丹斯电影节几乎就是好莱坞明星的舞台,今年圣丹斯电影节就上演了一场明星汽车秀。哪怕再有“独立精神”的电影节,还是需要会被好莱坞带向高处。又是一个被好莱坞慢慢同化的电影节。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对于好莱坞明星而言,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要比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节更重要,因为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影节日。而对于好莱坞电影来说也是一样,他们宁可放弃参加国外A级影展的机会,也要力争入围多伦多电影节。
像妮可-基德曼和安东尼-霍普金斯的《人性污点》、尼古拉斯-凯奇的《火柴男人》、梅格-瑞恩的《裸体切割》、丹泽尔-华盛顿的《追战时刻》等新片尽管不参赛,但他们都选择了多伦多电影节为首映地点。
美国国家影评奖
作为美国五大影评人协会奖项中最有分量的老牌奖项,国家影评奖每年评选出的奖项,几乎都会出现和奥斯卡奖有惊人的巧合,这也证明该奖项对奥斯卡评委的影响力。
今年12月初,随着国家影评奖各大奖项入围名单的揭晓,好莱坞众多明星们参与奥斯卡热身赛的竞跑也正式拉开帷幕。美国国家影评奖2003年度十佳影片名单如下:《神秘之河》、《最后的武士》、《21克》、《尘雾家园》、《迷失东京》、《冷山》、《奔腾年代》、《怒海争锋》等。都是一些赫赫有名的大片。
欧洲电影-向低看
柏林国际电影节
今年柏林电影节的主题是宽容,所以在最终的评奖标准上,往往注重于影片情绪是否能合乎主题。所以中国的李杨凭《盲井》获得艺术贡献银熊奖,而张艺谋投资巨大的《英雄》仅获安慰性质的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作品奖。从这一侧面就可以反映出,作为欧洲的重要电影节之一,柏林电影节的评判标准———影片成本高低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艺术性。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尽管有成群结队的好莱坞明星亲临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现场,但作为世界上最早举办国际电影节的威尼斯,还是没卖好莱坞的面子,最终获得奖项的那些电影,在我们看来几乎闻所未闻。对欧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尼斯电影节来说,再怎么改变都改变不了它的底蕴,它表彰的是真正的艺术,尽管这种艺术于现实而言已经毫无价值。
戛纳国际电影节
“电影万岁”———这是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标语。
从口号上就可以看出,本届戛纳电影节已经和欧洲其他电影节有所区别。它不同于柏林电影节为标准而标准的取向,也不同于威尼斯电影节那般为艺术而艺术,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就像是欧洲影坛通往世界的窗口。所以,它用上了如此煽情的口号,而在以往,这肯定是好莱坞惯用的手段。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美国的范-桑特能获金棕榈大奖、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会在戛纳开电影课程、《黑客帝国Ⅱ》会选择戛纳为全球首映地、妮可-基德曼能成戛纳的聚焦点。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如果不是法国著名女星苏菲-玛索的出席,我们几乎要将曾在欧洲影坛上举足轻重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遗忘。
很显然,本届莫斯科电影节在世界影坛面前,已经暗淡无光。尽管它曾享有盛名,尽管它的专题展映体现了一定的活力,但在我们看来,如果一个电影节的获奖电影几乎无迹可寻,我们还会有多少热情去关注呢?
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和瑞士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或是英国的爱丁堡国际电影节相比,西班牙的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并不是一个重要的电影节。但是,随着近几年西班牙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的轰动,圣塞瓦斯蒂安电影节终于得到欧洲影坛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该电影节的存在,才让西班牙的许多电影能够从这儿走向世界,阿莫多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青年时报电影工作室
刀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