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民歌《哎哟妈妈》译者街头修锁谋生(多图)
看完林蔡冰老人的故事,吃惊之后是平静,然后是五味杂陈。我上网浏览了一下他的相关资料,四年前就有关于这位音乐家在街头修锁的长篇报道,几年后的今天,他仍平静地在街头修锁,也仍平静地接受媒体的采访。他自言一切出于对修锁的热爱,其实没必要去怀疑他的真诚,因为,用30多年岁月来维持一种生活状态,绝不会是矫情,他也没有摆出诸如“教授卖烧饼、高工擦皮鞋”的招牌去高声叫卖。“老蔡开锁”,多么平淡。
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正当神州大地遭受“文革”风雨时,他拥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修锁小摊,相比于无数辗转甚至丧命于铜头皮带下的知识分子,虽称不上是闲云游鹤,但实属不幸中之大幸。劫后余生的他,曾创作、翻译了不少歌曲,有一年央视春节晚会竟唱响了他译配的两首歌曲,可谓一时之盛,我不信当时他就没有面对一些诱人的聘请。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修锁,他一次次回到街头,去与生活“会师”。时下没有养老金、退休金,是他当年没有单位、没有约束羁绊的生活状态的延续,是他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几十年前他就自愿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资料显示,他主编的15本歌曲集有高达150余万的发行量,他把《泰坦尼克号》主题歌翻译成闽南话,他敏感的音乐细胞并未因年事已高、生活困顿而迟钝,对于一位音乐家而言,他求仁得仁,何憾之有?
不错,他是缺少一次被破格录用的机会,这也许就是大家为他而抱憾、不平的主要原因。他年逾古稀而奔波于大街小巷,人们认为这样一位应该坐在专家席上侃侃而谈的人,竟然长年干着“低贱”的活儿!但是看看那些以一两首成名曲就被供上神台、养在深闺的所谓音乐家们,那些感情苍白、创作力枯竭的人们,面对一千余首译配歌曲却在街头修锁的老人,是该暗自庆幸呢,还是心灵有愧?
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去同情或轻薄这位老人。暮色沉沉,一头白发的修锁老人骑着自行车离去,日复一日,他完成着与生活的“会师”。王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