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我和爸爸》后,并不觉得徐静蕾是多么难得的人才。因此,《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如此使人惊喜。去年听说银贝壳奖垂青于她的消息,还曾慨叹:这世道,才女的标准放得越来越低。直至欣赏过《来信》,才由衷地感到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这个“最佳导演”,颁得货真价实。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部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而且颇有些女权色彩。徐静蕾一定看过不少此类作品,影片从头至尾遍布着借鉴的痕迹。我并不想用“抄袭”这个词,因为这种“学习”虽略着痕迹,仍不失巧妙,且切中主题,适时适度,符合影片的需要,是不折不扣的成功。抛开平淡无奇的故事本身不谈,《一》片对女性情感描摹的阴柔、细腻、具体而微,窃以为,已达到《钢琴课》的高度——那既是只有女人才能体会到的推心置腹的暗涌,也是所有人都会共鸣的平静、从容——正在这平静、从容之中,一股绵延不绝的力量穿透了理性的屏壁,感动油然心生。
女学生一边背对着宿命的男人,一边半含羞半迫切地答道:“方便,我都方便!”,而后掩不住嘴边挂满的一轮微笑,踏破与她同样纯洁的雪,轻快地奔跑……那是怎样一种无邪的渴望,令人心驰神往。而听戏的那一场,男人随铿锵的鼓点不断轻叩的指尖,分明牵动着女人的全部思绪,敲击着她早已支离破碎的心,满腹的情、爱、欲险些就此决堤,除去逃避,别无他法。此刻,镜头里目不暇接的华丽戏服的狂舞,是如此凄厉决绝,而女人湿透的爱,又如此凌乱不堪。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本片的摄影,唯美的映像使人过目难忘。镜头蹑手蹑脚的行走,好像生怕碰翻了斟满欲溢的情感,观众则几乎无法察觉摄像机在移动——李屏宾先生炉火纯青的掌镜功夫,为微妙、隽永的情绪,增加了层次感与质感,使一幅细密的工笔画凸起、丰满,成为立体的浮雕。静态的景物反复出现,窗、门廊、北屋的大房、窄巷,每次都别是一番滋味,似相册里泛黄的照片;而无论女人行走于海边的磐岩,或随四川江边的小船在氤氲水气里若隐若现,始终如雅致的明信片;配合柔和、暧昧的光线,娓娓道来。
另一点睛之笔是久保田修的配乐。其简约主义的风格,我以为多少借鉴了菲利普-格拉斯的《时时刻刻》。当然,《时》的音乐是沉重而摧心的暗流,冥冥宿命,恢恢天网,“山雨欲来风满楼”。本片的音乐相对暖、相对举重若轻,不似《再见列宁》那么冷淡,不似《寻找梦幻岛》那么清浅,以“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旁观姿态,将冰凉的钢琴与温婉的琵琶完美契合,别具一格。主曲首段琵琶唱、钢琴和,芳醇、可亲;至第二段,钢琴转奏主旋,琵琶凄切的纶指则如泣如诉,一切尽在不言中。
姜文首次充当“花瓶”(尽管体形多少有“暖瓶”之嫌),可惜表演尺度略偏内敛,以其花花公子的身份,有几段戏完全可以更放一些。苏小明、张暴默,两位唱而优则演的中年女性,戏份甚少,却均有不俗的表现。一老一少两个亮点:林园将忸怩、灵动的少女情怀诠释得极精准,几乎盖过了成年后的饰演者徐静蕾的风头,当然,这不妨归结为“本色出演”。而在精湛的群像演技中,“蒋委员长”孙飞虎先生最夺戏,出镜不多,但出场便出彩。初次现身时,在母女俩走远后,他对泥瓦匠说了句“这就差不多了”——无一丝表演痕迹,让人惊叹。其后,即使不露脸、不献声,静静扫雪的背影,亦韵味十足。当然,还有那一声“小姐”,几乎穿透了女人的心。
自编、自导、自演的徐静蕾,整体表现十分出色。表演虽无重大突破,仍较好地展现了稍纵即逝的情感变化,尤其盥洗室内静坐吸烟的那个镜头,沉静中隐藏着张力,反映了演员本人的个性。叙事干净利落,尽可能剔除了冗余内容,包括女人的名字,包括她在旁白中反复提及的“今天死去”的人物的死因——仔细想想,确实对情节无关紧要。
至于导演手法的老练,则有些令人难以置信,许多细节的描写异常震撼人心,当然,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剪辑。轻抚书籍的手,颇有《云上的日子》“隔空阅体”的味道;3个月后,在晦暗光线中干若败絮的苹果,正是女学生理想主义的爱情观在绝望现实中的腐烂与崩盘。而片中着墨极少的性,则采用了两场床戏对比的方式:初夜的女人在爱情面前被动地束手就擒,零星的钢琴生涩地勾画出她依偎他怀中的幸福;八年后,当她已能熟练处理男女关系时,第二次的主动、疯狂、不顾一切背后的无奈与垂死挣扎,导演和观众心照不宣,连配器也默契地加上弦乐,平添几分怨气。两扇朦胧的窗则将兽性虚掩起来,显然,徐导并不想因此破坏情调、伤及美感——因为女人的心如潘多拉的盒子,即使国破家亡,已让她羞于面对曾经的情感,最深处仍存一线微茫的希望。于是,象征纯洁爱情的白玫瑰依然故我,静静伫立于花瓶中央,执着地守望。
影片最大的遗憾在于编剧。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绝世珍品,而南宋、明代许多更细巧的山水反而达不到其效果,本片亦然——留白少了,旁白多了,过犹不及。虽然,旁白这项最考验演员台词功底的艰巨任务,徐静蕾完成得相当好,譬如孩子的爱“低声下气”那一段,几近呜咽的“热情奔放”,处理得深情而性感。可惜过多的旁白难掩瑕疵,如“三天三夜没合眼……足足坐了40个小时”这类意味不明之处(40/72?);还有用词不够考究的,如“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依然如故”不可以么,难道非用两个“变”的重复加以强调?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按美国媒体的标准,我愿献上B+的分数(从A+、A、A-、B+……直至F):一来平淡的故事并不适合所有人,相对于伴侣,更宜姐妹关系的女性朋友们偕同观赏(男性总是不大容易体味细腻的情绪,如《时时刻刻》里朱利安-摩尔饰演的劳拉-布朗,很多男性观众认为她放着好日子不过,没事找事);二来希望看到徐静蕾今后有更大的进步,在《我和爸爸》未达预期的情况下,本片重新证明了“才女”的称号并非言过其实。
第二次从男人家里出来,当女人猝不及防地与自己的过去狭路相逢时,触碰的又何止是过去?——分明是她早已埋葬的岁月,早已遗忘的沧桑。这便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相顾无言的寂静中蕴藏着无限深沉的力量。小B/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