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杨绛风行些许年, 秦声缭绕祁连山。 多少艺术非旧貌, 从来天地变新颜。 征得咏陕诗千万, 只字片言别有天。
来到会馆,客官请坐,小二守候在此,蓬门终日为君开,嬉笑怒骂多担待。今日,小二谈兴忽起,大嘴开讲五则故事,头绪众多,还请诸位把盏闲品,耐心听来。
其一,杨绛所译《堂吉诃德》长期被视为绝对权威版本,供于高阁,时下却有董博导燕生同志振臂一呼,上马一枪挑出,称杨之译本为“反面教材”,一时众议顿起。其二,陕西遴选三台戏赴西北秦腔节献演,好评如潮,而秦腔节能否拯秦腔于困顿之中?此次剧目能否折得“梅花”归?想来见仁见智。其三,津门文士冯骥才,以驰骋文坛之赫赫声名,近年一心为民间文化而四方奔走,抢救保护民间文化之声,遍于神州大地。其四,沪杭地区之评弹、越剧、昆曲,或加入时尚元素,或变身现代节奏,纷纷穿起时尚外衣,一时倒也痛快。其五,省文史馆数月来大索天下,遍撒英雄帖,欲觅建国后之咏陕格律诗词一万首,却不料遭遇稿荒,张网以待,门可罗雀,怎不令人临风一叹!
挑战找“权威”
杨绛版《堂吉诃德》成“反面教材”
西班牙名著《堂吉诃德》问世已四百年,中文译本洋洋数十种,而为世人所重者,当数杨绛译本是也,杨绛乃大学问家钱钟书之遗孀,一代名妇。近有博导董燕生不平则鸣,言下之意,大家同属翻译《堂吉诃德》之“思想鱼”,泳姿的差别它咋就那么大呢!寻行数墨之下,我“董版”较她“杨版”多出11万字,杨绛非偷工减料而何?
董博导大刀向权威头上砍去,言之凿凿,其实难以服众,若仅以字数而判别优劣,则有心计之人不妨使出牛肉拉面功夫,将面团一块拉成千丈游丝,汤汤水水,疑似银河落九天,岂非更多?董博导所多出之11万字,干货几多?水分几多?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以节约纸张及节省阅读时间论,精短凝练当属上佳之选,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则远胜又臭又长之懒婆娘裹脚布。
世人言《堂吉诃德》,必言杨绛,董博导诸辈则鲜有人知,须知董版《堂吉诃德》1995年已抛入人间,至今已十年!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生死两茫茫,谅已承受市场及读者之考验,结果如何?有目共睹,思前想后,董博导终于剑指权威,“打棍出箱”矣!
董博导并非寻常人物,曾编写高校之西班牙语教材,然上佳译品,非学贯中西而不能为,绝非仅仅文字熟练工即可。遍观文坛译作之兴,非仅《堂吉诃德》一书而已,中外文学之交流,多赖翻译沟通,译者居功至伟,话说瑞典文学院有一青睐汉学之马悦然,“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马老头”,马老头亲手译制,则距诺贝尔文学奖走近一英寸矣,翻译之力,不容小觑也。
“申梅”也重要
陕西三台戏出征西北秦腔节
金秋时节,兰州城中,西北五省区秦腔节展演正酣,黄河浊浪如铜,蜿蜒远去,戏迷来往,秦腔缭绕,瓜果飘香。陕西赴兰州所演之三台戏,均为“申梅”戏,以唱念做打而申报梅花奖,同扛“折梅”重任,所不同者,王新仓、任小蕾申报梅花奖,李东桥则申报二度梅。
兰州又名金城,确为秦腔金不换之地,当地看戏听戏论戏唱戏之风,较秦地有过之而无不及。秦腔为西北民众之心灵鸡汤,数千年余香不散,想那天山深处,贺兰山下,祁连山麓,青海湖畔,关中大地,板胡一动,秦腔四起,民众陶然欲醉矣!“秦人只要一息尚存,秦腔便会弦歌不绝,秦腔生命力之顽强,绝对出乎任何人之意料,此点不容置疑”,陈彦逢人便切磋秦腔之生命力(陈彦,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是也)。
李东桥曾随《千古一帝》晋京汇演,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后以此斩获梅花奖,种种荣誉囤于箱底,日渐蒙尘,此番主演《杜甫》,则一举奋起,对月惆怅、颠沛流离,当真演活“诗圣”。
犹忆2000年在陕举办之首届中国秦腔节,奖项林林总总,人人皆大欢喜,尽欢而散。正值国内艺术评奖调整之际,中国秦腔节亦降格为西北五省区秦腔节。虽万千人吾往矣!但陕西团体赴陇献艺,集众人之力,为观众展新戏,亦为“台柱子”折梅花。当地人黎明即起,大吃其香喷喷之牛肉拉面,面对黄河吊嗓子,羊皮筏子晾于岸边,放筏之人一边抠脚丫一边哼唱“老娘不必泪纷纷”,秦腔之深入人心,可见一斑。
队伍太薄弱
冯骥才再为民间文化鼓呼
津门文坛“高人”冯骥才,身长一米九,心系大文化,以亦文亦画之身,四处奔波,大索天下,屡屡为民间文化保护而鼓与呼,力倡民间文化须科学分类,加强研究队伍,否则民间文化损耗遗失之憾,在所难免。
长安自古帝王都,陕地久为民间文化保护之重地、福地,民间文化或藏之山野,或居于庙堂。陋村寒舍,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而民间文化,绝非刨出几个陶罐、整理几张剪纸那样简单。陕西文化界有一刘宽忍,出身科班,常于暮色四合之古城墙下吹埙弄笛,分管陕西境内民间文化保护以来,曾组织陕西民间美术作品晋京,蔚为一时之盛,或于寒风中为老鼓师祝寿,或赴荒原探望世界剪纸大师,或把脉民歌大赛,平日与民间艺人交友,亦发觉民间文化之诸多领域,无人涉足,如皮影、木偶、面具,人常归之于美术,而其重在戏剧舞蹈。学术空白、视线不及之处,以古民居为例,建筑学家出入其中,而民俗学家则鲜有涉及。
民间文化之保护,力倡者多,而实干者少,人皆知其为绝妙宝贝,失之不再,然大多困于资金、流于形式。冯高人奔走呼号,为民间文化遗产之守望者。麦田守望者,观见稻穗沉沉、谷粒丰满,于是内心喜洋洋者矣!民间文化研究队伍薄弱之势,确属实情。
换汤要换药
古老艺术玩弄新鲜噱头
中国曲艺节日前于杭州启幕,评弹“加”摇滚,越剧“玩”动漫,昆曲“变”综艺,古老艺术纷纷装扮起来,以新面目示人,年轻观众欣欣然守定剧场,坊间则众议纷纭。以新形式而包装老艺术,无异以新汤煮旧药,而新汤更宜煮新药。
无论是糊辣汤还是酸梅汤,汤中所煮物件,其实身着何种外衣,无损全局,市场压力之下,经济大潮呈合围之势,大潮所至,无处可逃,逃也无处,于是,为争夺年轻人之市场,纷纷切分此大蛋糕,捧之在手,其乐何如!于是,乃弃琵琶三弦而使电子音乐,评弹乒乒乓乓起来,服装看似唐装又似
骑士服。昆曲乃国之珍宝,如濒危动物般被善待保护之,年轻人听而观之,喜不自胜,以新形式包装,竟大受欢迎,据闻昆曲综艺晚会已演200余场,生意之火,可以想见。
遥想当年唐山赵大妈,善演小品,一手好评剧遭遇“如此包装”,赵大妈不免脚步踉跄,忍无可忍。种种包装,而换汤,一锅汤熬成如此模样,直欲吊线线,换药,若仅以形式变化,而内容不能随之比翼齐飞,斯亦奇矣!汤中所煮之物,久浸其中,必然有之味,评弹之淡雅精致,摇滚之震耳欲聋,摇滚评弹、动漫越剧、时尚昆曲,央视推出动漫小品,假科技时尚之手而“修理”传统艺术,大有可观也。
稿荒见危机
省文史馆难觅万首咏陕诗
文史馆为一方文史界之总舵,身属政府且服务文士,陕西省文史馆近年妙招迭出,嘉宾云集,做出大好局面,正可谓甲第连云,向阳人家易为春。首倡长安雅集,此前又广为征集万首咏陕诗,惜乎遭遇稿荒,筐中萝卜无多,怎能挑三拣四?小二所知,咏陕诗今年四月开征以来,应者无多,截稿期遂由六月底而八月底而十月底,一拖再延,所获无多,稿荒之后,乃古典诗词发展之危机。
陕地山川风物,无时无处不可以入诗,千百年来,诗人如云,诗情流转,文风鼎盛,想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之句,据考便在陕境,而唐长安城内,更是诗星闪耀,李白、杜甫、白居易,先后如星云灿烂,光彩照耀,留下几多风流文采,居此福地洞天,能不感慨?
熟读唐诗三百首,生吃牛肉两千克。陕人之浪漫诗性与务实本性在此彰显。省文史馆长李炳武,由文物而入文史,征诗负责人任学启称此番征稿,不断宽限时日而应者仅数千,挑选余地之小,令人慨叹。如此诗情画意之地,能以诗出之者并不甚多。广为搜罗高校及文史机构,广发英雄帖,然而遍观来稿,标准极易,“咏陕西、讲格律”六字而已,不料竟成高门槛,绊倒几多英雄美女,痛哉!
店小二告白
小二将以上几段故事,顺口溜出,未必溜准,仅供客官一笑:
权威有威风! 杨妇不与董生争, 秤杆自在人心中。 横空一场风和雨, 浊者犹浊清自清。
秦腔是好听! 陕人千里赴金城, 二百男女放秦声。 若能折得梅几朵, 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间多精英! 放下剪纸拿皮影, 奔走四方有大冯。 几度呼号声欲尽, 民间文化要中兴。
老调要改动! 评弹杂以摇滚声, 越剧昆曲亦改容。 如此妙计君知否, 满地尽刮马牛风。
让人不轻松! 咏陕诗词众倾情, 天南海北歌秦中。 稿荒一度风声紧, 万首诗词何去从?
本组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王锋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