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魔羯引领乐坛回归现实主义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是用现实主义进行创作的鼻祖,《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篇篇涤荡人心,更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而今的流行歌坛却是一片莺歌燕舞,滥情之作漫天纷飞,缺乏具有时代张力的作品,缺乏直指人心的现实作品,缺乏表达大众对社会生活感受的作品,缺乏表述爱情之外的作品。
这种现状可以说是流行歌坛创作、制作、演唱从业者的悲哀,无论文学、音乐、美术等等艺术作品,皆应该以表现时代风貌为主旨,而今的美术、摄影届有着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内容,文学界稍逊,流行乐坛则最为不堪,大量的爱情歌曲令人目不暇接,内容相近、相似,彷佛没有爱情的歌曲便没有市场、没有听众,这是广大音乐人与歌迷共同的误区。
歌手魔羯在推出了《钱》《鲜花插在牛粪上》等歌曲的同时,让大众认知了一个另外意义上的音乐--他不象刀郎、杨臣刚、香香、唐磊等网络歌手主推爱情主题的歌曲,而是以揭示、批判为核心的现实主义题材,这不仅使歌迷感到一些新鲜的异样,更让乐坛的制作群体们有了新的思路--回归到音乐的现实主义。
爱情的比例与歌坛的泡沫
或许音乐消费群的年轻化使人们误以为青年群体只对爱情感兴趣,而实际则不然,每个年轻人每周用于谈情说爱的时间据统计约3小时左右,而每周168个小时出去吃饭14小时、工作40小时、睡眠的56小时,有58小时的业余生活,恋爱所占用的时间为总业余时间的近1/20,总体不到5%,可在歌坛作品的表现上,爱情主题却占了所有主题的90%左右。
这一现象证明了我们歌坛的创作者、制作者对于歌迷、年轻受众的逢迎日趋严重,不是在创造市场,而是在迎合市场;而且迎合的是一个小众的市场。
对于很多爱情歌曲的分析,大多属于理想化、虚无化、杜撰化的表现形式,三四十岁、早已拖家带口的乐坛作者们非要去写多么思念你、多么爱恋你的少男少女心扉,实在有些勉强。
前几年创造的名词"泡沫"曾形容过互联网、形容过房地产,而今,流行乐坛似乎也可以用"泡沫"形容--
传统的歌手包装形式正在面临网络歌手的巨大挑战;网络歌手面临大浪淘沙的洗涤;被《同一首歌》忽悠的热情高涨的人们在亲眼目睹了"活的"歌星之后兴趣在减退;港台艺人倾巢出动占领内地歌坛;内地歌手的演出市场被蚕食殆尽;大小唱片公司倾尽财力在推出新人;想成名的新人却只想和跨国大公司签约;可众多大腕歌星却从跨国大公司出逃……
歌坛的明天与魔羯的批判
2005秋后的歌坛将更体现出新人辈出的场景,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将们越来越力不从心,即使有力气,观众也不再买帐,因此,可以预见今年秋冬致明年春夏,会出现新的流行歌手、大众会传唱起新的歌曲。
也许新的流行曲目有歌手魔羯的《钱》《鲜花插在牛粪上》或者其它。
我个人认为《钱》是一首难得的现实主义、批判主义力作,我从不喜欢给别人捧臭脚,但凭心而论,时下的流行歌曲中很少有作品能够达到这首歌的深刻程度,现在的社会,我们已经被金钱蒙蔽与驱使,还生活以本来面目,让我们看到金钱的本质与腌臜是每一个以物质生活为幸福标准的"唯物主义者"的必要。
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绝不是理想化、梦境化的,无论我们有多么美好的幻境最终都是要脚踏实地的过好每一分钟,日韩港台的偶像剧已经让无数粉丝找不着北了,难道歌坛上我们就没有一些义士站出来让大家清醒一下吗?
幸亏有了魔羯的歌曲,我听《钱》的同时在感叹,我们都应该面对现实,用现实的眼光看待我们的生活,当我继续聆听魔羯的另一首歌《鲜花牛粪》的时候,我有些自嘲却也有些得意的乐了,是的,魔羯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圈套,他让我们先听《钱》,让我们回归到现实主义,然后又让我们听《鲜花牛粪》,品味"我这棵鲜花插在现实这堆牛粪上"的感觉。
回归现实主义--现实是一堆牛粪--认清现实这堆牛粪--"我脑子里不仅有屎还有理想"……
这是歌手魔羯的思维路线,虽然这并不能代表魔羯的脑子里真的有屎,却为大众们提了个醒--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屎?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理想?你是不是要、而且必要的回到现实?你是不是要接受现实主义?
热论1 :有关网络歌手的话题
去年因为几首网络歌曲的窜红被很多人称为"网络音乐年",而今年网络音乐继续冲击着传统歌坛。网络音乐的崛起及发展引发了各种问题。但网络音乐带动大众娱乐的趋势和能量有目共睹,近来传统乐界对之持有不同看法。主要的批评集中在:网络音乐的制作水平低下、网络歌手抱有速成的浮躁心理,鱼龙混杂难以管理。有人认为,网络音乐目前依旧带有一种被贬低的没有名份的地位。
其实,现在的所谓网络歌曲是一个非常广义的名词,一个顾名思义的解释是:在网络上红起来的歌曲就叫网络歌曲。另外,还有的认为是:主要或唯一渠道在网络上传播的歌曲就叫网络歌曲。
目前可以按级别划分网络歌曲,第一梯队是刀郎、杨臣刚、香香、唐磊这一批。他们的音乐已经越来越精致,因为他们全都有公司进行包装、制作、推广,已经与常规意义上的歌手没有区别,只是因为他们最早在网上红火所以依然叫做网络歌手。
另外一批网络歌手就是想成为上述几个网络歌手的新人,可以称为"新网络歌手",他们在各个网站举办的活动、网络歌曲排行榜上混迹,并以网名示人,但由于单个网站的局限性,这部分人并不能象"刀杨香唐"一样火遍每一个网站,这部分人的音乐在制作上是比较粗糙的,因为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有,只不过以爱好音乐为统一口号。
我象大家一样,开始还饶有兴趣的听了几首他们在举办活动的网站上发布的歌曲,但越听越觉得不对,有的甚至曲式都有模仿某某歌曲的痕迹,过于功利了。后来就不听了,任凭他们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
流行趋势直逼平民化
超级女生已经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现象,自从几个月前还没有那么多媒体关注超女赛事的时候的一个牙疼的夜里,我偎在沙发中似哭似乐的看了半宿海选,牙疼居然缓解了不少(我相信90%是我吃药的作用,10%是分散注意力看电视的作用)--超女加剧了娱乐平民化的进程。
前一段走红美国的华人孔庆祥和现在红遍山河的芙蓉姐姐也是娱乐平民化的代表人物,大众以他们娱乐了自己作为尺度进行拥戴。
大众也以自己可以参与娱乐来识别什么样的娱乐方式可以拥戴,超女有"看别人表演"娱乐自己的作用,也有"自己参与娱乐自己"的作用,所有超女会火得一塌糊涂。
而芙蓉姐姐只具有让别人看、让别人娱乐的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不上超女的双重娱乐作用带来的效果。
"把歌曲放到网上,娱乐自己也娱乐他人"是新网络歌手们的作为,但毕竟能实际参与的人是少数,因为制作歌曲的门槛较高,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而且,新网络歌手们的歌曲没有让大众得到他们所期寄的娱乐程度,因此,新网络歌手的窜红程度与窜红潜力不敢恭维。
就此分析,未来能够红起来的新人所具备的条件无非两条:第一,使大众得到了他们期寄的娱乐,或丑或美,总之是让大众受到他们平常看不到、听不到的方式、方法、内容;第二,他们娱乐自己的同时可以让大众参与到其中更使大众得到娱乐。
热论2:魔羯是否属于网络歌手
不管魔羯自己怎样认为,我觉得魔羯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网络歌手或新网络歌手。
首先,魔羯象其它传统意义上的歌手一样是以个人专辑的形式在制作歌曲,以专辑主打歌的形式进行宣传,虽然在网络上形成了一定的受众群体,但与只作一首歌或少量单曲、EP就完全依靠网络传播的网络歌手、新网络歌手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歌手魔羯的歌曲不仅与网络歌手更与传统歌手有着巨大的区别,这种力求回归现实主义的思潮在当今乐坛有着进步的意义,它可以提示歌坛一个新的音乐发展方向,也可以让很多在目前道路上象没头烂撞的苍蝇一样的乐人找到一个新的出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可以通过这种开拓式的勇猛和马前卒一样的无畏验证一个事实或者真理:给大众以新鲜口味的娱乐是否可以红起来。
小结
其实我觉得,如果魔羯能够用一种什么方法让大众参与到其中最好,这样可以加速他红的进程,比如,让大众评选他的歌曲,比如让歌迷投票表决哪首可以当作主打歌,比如让网友按原歌的词或曲进行改编、翻唱、歪唱并且评选,给予奖励等等,这样可以促使魔羯的音乐更广泛的流传。
宋柯:不求精英只求点击率
网络时代的关键词是"点击"。这个"点击"非同小可,它能够让人一夜成名。点击出来的偶像带有强烈的平民色彩和好奇成分,过去的偶像是供人崇拜与仰望的,现在的偶像则可供人嘲笑和俯视。如今时兴的"平民偶像"同时又是"玻璃英雄"--透明而又易碎。他们具有一般人的缺点,同时又富有吸引人们"窥视"的特质。网络歌手的走红源于媒介技术基础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平民偶像的网络歌手,是玻璃英雄?
宋柯:网络歌手跟传统歌手最大的不同在于唱片公司看的是唱片销售量,网络歌手看的是点击率。网络音乐有第一个真正的特性,就是反精英化。网络不需要媒体主流的肯定,所以一开始他们就有一种姿态,就是反偶像,所谓通俗的狂欢。第二特性是本土化,再直接一点就是民主化。网络歌手的本土化非常明显,他的创作和审美观,不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还会有对外来文化的厌倦和抵触。所以相当于代表今天本地人的是怎么想的,不去考虑欧美的人怎么想,日韩的人怎么想,港台的人怎么想。这个本土化,其实是网络歌曲影响力巨大的原因。
热论3 :网络音乐和传统音乐要区分?
刘志文:两者像兄弟一样
钟雄兵:两者没有区别
目前在乐坛上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很多职业歌手加入到网络歌手大赛当中来,他们算不算网络歌手?
刘志文?我觉得网络歌曲是音乐欣赏的一种转型。时代发展到今天促使音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就是我们现在通过网络听到的这些网络歌曲;网络歌曲,他们本身都是有感而发。网络歌手,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因此,网络歌手在这样一种氛围里面,活跃在我们网络舞台上。另外,网络歌曲的成本比较低,歌曲本身不需要包装、开销;网络歌手,他作曲、编曲、写曲,自己一个人就搞定了。网络歌曲本身就没有太多的需要付出、压力。这是网络歌曲的一个特点。
流行歌曲跟网络歌曲比较起来,很容易看出它们有一些共同的地方。网络的发展和流行歌曲这么多年的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网络歌曲跟流行歌曲它们是很有血缘,就像兄弟一样。因为无论是当前的流行歌曲也好,还是唱片也好,已经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是产业化的经营。网络歌曲、网络歌手在没有进入这个阶段之前,它是不规范的,它不能像流行音乐在这个位置上有一种主流。
宋柯:网络歌手和传统歌手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唱片公司是以销量为最实在的依据评价,网络歌手是靠网络上点击率,还有其他的来源。所以媒体朋友说,网络歌手最终还是要靠唱片销量为依据,比较片面。
我作为唱片公司的老板,一个百分之百的商人来讲,我并不会在音乐内容上去区分网络音乐和传统音乐。因为流行音乐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是因为内容引起变革,都是因为技术引起了革命。从有录音机,黑胶唱片,CD,容量越来越大,到今天MP3的出现,技术革命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流行。
钟雄兵(广东飞乐影业集团总裁):网络歌手是传统歌手,传统歌手也肯定是网络歌手,传统歌手可以把歌曲放在网上,可以把歌曲传播给歌迷。明年以后,网络歌手和传统歌手就没有分别了。明年我们就不是探讨网络歌手的事情。
热论4 :杨臣刚香香不应走入唱片圈?
宋柯:不应走回传统唱片工业链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这种形式做着各式梦想,其中的杨臣刚、香香、庞龙等人俨然已经成为一线红星。但仍有人认为杨臣刚、香香等人只应在网络上生存,脱网了他们就失去生存的能力了。
宋柯:例如一首《老鼠爱大米》,每月下载量可能在500万次左右,光艺人的收入就可高达百万元人民币。其实,杨臣刚、香香之类的网络歌手根本不应该走回传统的唱片工业链,他们就应该继续在网络上发表单曲。虽然目前仍有不少人认为网络音乐是一种低俗的、制作水平低下的音乐,但所谓音乐,最终必须经由市场检验。而且目前中国唱片销量都存在水分,很多成名歌手的专辑也只能卖出几万张。传统的渠道已经无法为行业提供一个可靠数据,并非唱片公司不想,而是市场环境不允许,但包括网络下载、彩铃等在内的新技术却可以有一个最接近真实的市场数据反映。
唱片在未来将如同之前的音乐载体一样有消失的趋势,未来应该属于单曲消费时代。比如说,你掏十几二十元买一张唱片,但其中真正喜欢的可能只有一首,现在有一种方式让你只花少量的钱买真正喜欢的一首或者几首歌曲,你愿意选择哪种方式呢?
热论5 :网络音乐能否带来革命性改变?
向雪怀:流行乐发展史上的一场重要革命
钟雄兵:网络音乐低投入见效快
《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猪之歌》这些歌曲在移动增值方面产生的市场收益已超过数亿元,这是传统的光盘市场所不能企及的。网络音乐是否给传统音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向雪怀:近年来,唱片市场很不景气,国际、国内唱片公司在发展中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利益增值点,然而,网络包括移动电话的增值业务等新形式却为音乐行业带来了新希望。网络音乐无疑是中国流行乐发展史上的一场重要的革命,《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猪之歌》都不是国际唱片公司控制的,都是市场主导的,都不是传统媒体推动的,都是从网络免费下载红起来的,都是以歌曲为单位的。虽然网络歌手在唱片销售方面不见得比以往有多大突破,但这些歌曲在移动增值方面产生的市场收益已超过数亿元,这是传统的光盘市场所不能企及的。
钟雄兵:一是网络音乐在传播手法上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传统领域里,把一首歌传递给最终的消费者,要把歌曲做成母带,做成光盘,从运输到营售整个传统的经营模式是十分繁琐的,时间上也是极其缓慢的,所以成本很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现在只需要在网上点击,我们就可以得到最新的信息和最新的歌曲。这个传播广度和深度是以前的传播媒体所根本达不到的效果。
二是网络的音乐给消费者带来一个革命。现在有了网络上的消费,消费者他可以比如哪个歌手好听的我就可以去买,不好听我们就不会下载,当然还有一天,牵涉到一个版权的问题。
三是网络音乐的兴起为唱片公司下一步的运营模式也带来一个革命性的改变。当年要包装一个歌手,很辛苦,又要去电台、电视台、各地区宣传,现在有了网络以后,很多原先用唱片公司去经营的宣传、包装这部分工序就交给了网络,实际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挖掘到很好的艺人。香香就是这样,大量的网民去试听,发现结果不错,之后我们再去签约。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投入低见效快,收益也很快的一个生意。
钟路明(资深传媒人):现在网络乐坛有机会,中国移动就是去年光是音乐方面的收益15~16个亿,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而《老鼠爱大米》被别人下载的600多万次。就等于一个月销售1万张唱片。这是不可思议的。叶毅
如隔三秋 从同床异梦到同一首歌
主笔:邱大立
8月21日,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三位男主角,一位是来自70年代的刘以达(他在1976年就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乐队),一位是来自80年代的黄耀明,一位是来自90年代的谢霆锋。尽管这场音乐会不对外开放,但它还是让内地的乐迷心痒难耐。当世道已不再被大大看好,当人们已不再用听歌来调整心灵间距,用一场排练了一天半的音乐会来搞搞新意思,也就显得当务之急了。
当写歌的环境和心态已大大改变,当创作者的创造力已大大衰退,唱片公司和娱乐界可能就要把创造的重担压在了一些歌手的肩上。于是,2000年的"花天走地"音乐剧,2001年的"Pretty Happy & Gay"音乐会,2002年黄耀明加张国荣的迷幻专辑《Cross Over
》,2003年的"黄耀明满天神佛摞命舞"音乐会,2004年的"达明一派为人民服务"音乐会,2005年的这场"同床异梦",当创作已不可逆转的陷入了僵局,幸好还有表演可以帮助我们的审美平稳过渡。达明一派和他们身后的群体是深明21世纪香港乐坛的苦心的,他们用自己的放肆解救了一个渴望奋进的前景。无论是多大的床,还是多短的梦,都应该有耐心去等待黎明。
在此之前,人们很难理解这两组井水不犯河水的人马怎么会撞出一片火花。这场盖世无双的奇异搭配,锋迷可能还是翘首以盼,但达迷也许会蒙上一层阴影:何必要如此出位?独立流行乐和偶像流行乐真有谈情说爱的机缘吗?而达明永远有挑战传统的野心,既然黄耀明已承认他在个人时代的音乐比达明时代更暧昧,那么又为何不将下一站"暧昧"发扬光大呢?在"暧昧"中,生长的是一株株可能要花一个世纪才能解开的奥秘。改变,其实比永恒更有魅力。在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上,两代艺人在互相致敬。唱自己的歌,唱对方的歌当然是你情我愿。
当"同床异梦"音乐会小范围的进行着一轮娱乐改革的同时,在全国,2.8亿人在一台电视机前则响应了另一场万众一心的"超女革命"。同一首歌,让10个人唱,和让15万人唱,到底会有什么不同结果?2005年的中国娱乐事业,是属于一群平均年龄在20.05岁的女孩。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年里,她们也暂时成功地把中国娱乐业主力军的平均年龄,至少拉低到20.05岁。她们像是一只只小小鸟,欣喜飞上了枝头,她们最终会飞得更高吗?这些开心女孩,将要面临的是一场八年抗战,她们最初选择的幸福人生又将结出怎样的果实呢?超女大战展露的国情生态和暴露的国民心态,已经有目共睹,我们只想从一个角度来判断:
这场赛事是改变的多,还是保留的多?
当远近观摩过这场赛事的观众去回忆一下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时,答案就会一目了然。而赛事临近终点时发生的一段插曲又能揭晓一个什么答案呢?一个同样籍贯是湖南的15岁少女,为参加明年"超选"而减肥饿死他乡--这是15万之外的一个被忽略不计的15。这个15,究竟会改变15万还是保留在15万?
改变还是保留?也许是一个真正的悬念。我们可不可以用想象力把8月21日香港的一幕嫁接到远方:在金秋十月北京的工体,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正在粉墨登场,"黄磊X羽泉同窗异盟音乐会"进行到中途,黄磊狂野的跳入了人山人海中,吓得观众迅速让开了一块空地,吓得羽泉大叫,"开灯!找黄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