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秦淮八艳列铜墙,夫子庙中秋雨凉。私塾非关大众计,国学岂系小偏方。诗坛泰斗江湖倦,墙上红颜故事长。书画琴棋兴未尽,青楼青史几沧桑。
秦淮八艳雕塑亮相南京夫子庙,石头城上,一时天低吴楚,眼空无物,但见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诸女驾一朵朵历史祥云款款而来,昔日委身风尘,今则错落于李太白诸声名赫赫之文士之间,绮罗香中暮云愁,道德家则不免侧目而视也。国内诗词泰斗霍松林日前终于如愿以偿,退隐江湖,郑重托付陕西诗词学会帅印,从此无官一身轻,然人虽退而影响在,无官并非无责也,先生关注陕西诗词之心,不曾削减。一现代私塾亮相苏州古城,国学迷开馆课徒,诸私塾先生长袍当风,众童子络绎登门,诵经典,赏书画,品茶道,俨然一国学迷之短训班,诸事皆从娃娃抓起,不免令人浮想联翩。
“秦淮八艳”入驻南京夫子庙
新闻背景:近日,南京夫子庙大型浮雕“秦淮流韵”落成,25位历史人物青铜雕像里,“秦淮八艳”赫然其中,与秦始皇、孙权、李白等人并列,引起当地市民争议。
桨声灯影中之秦淮河,脂粉随波光而摇晃不休,烟波动荡,画舫如织。“秦淮八艳”出于明末清初,皆为秦淮河畔之知名女子,身在青楼而心系红尘,且于大时代倒海翻江之际,常有惊人举止,强敌破门而权奸祸国之时,或愤而自沉,或终老山野,一身英气,不让须眉。
唐人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红颜祸水之朽论,至今已人所共愤,“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男人无用,与女人何干?想那秦淮八艳,皆具才华,或为生活所迫而沦落风尘,而每临国家大事,举手投足,常令软骨儒生汗颜不止,众女以爱国之心、弱质之身,周旋于大事小情之间,更见其难能。使屈膝事敌之偷生孱汉相形见绌者,如侠肝义胆李香君,如倾国名姬陈圆圆,如嫁与名士钱谦益之柳如是,柳欲与钱共赴国难,钱竟称水太冷了不敢下,柳仰天长叹,复何言哉!
“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此联据传为朱元璋所撰,秦淮河边之绮丽繁华,可以想见。伤乎!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惜乎!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
夫子庙乃文士云集之所,若于历史后台召回孔夫子,则老夫子亦遇见新问题也。秦淮八艳已香消玉殒,韵事至今流传,学界大师陈寅恪读柳如是诗词后,清词丽句,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岂惟秦淮八艳,此辈代不乏人。美女如云,惟有朝云知其“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深得东坡之心。玉堂春坎坷历尽怒诉不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傲视世间无情无义男子,其痛快为何如!至于身陷泥淖,而自有其微渺人格者,前不久有一发廊女,身陷污淖而折千纸鹤,于日记中尽述对夫之无限怜爱之意,后遭劫杀,此事传开,读者为之怅然不快者久之。曹雪芹曾使“金陵十二钗”广为流传,亦曾调制“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之酒,数百年间,岂止八艳同悲,若无人理解,亦且衔冤饮恨于万古之长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八艳虽成铜像,此事不关风月,夜泊秦淮近酒家之时,无复昔日情状矣。
诗词泰斗霍松林退隐江湖
新闻背景:10月30日,陕西省诗词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诗词泰斗霍松林退隐江湖,结束了担任18年之久的会长一职,在掌声中愉快卸任,西大教授雷树田继任。
一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诗词泰斗霍松林,名重学林,久为古典文学界之“西北王”,中华诗词界之副统领,执掌陕西诗词界帅印已十八年。期间虽屡萌退意,无奈天不遂人愿,只得于风中擎旗而立,一边观旌旗之猎猎,一边念天地之悠悠。时值乙酉,秋高气爽,云淡天高,霍先生决意退隐江湖,10月30日诗坛集会,霍先生掌声中从容身退,颇为慨然,犹忆当初掌旗之时,先生便已六十有八,此后十八年间,事必躬亲,风风雨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甘苦自尝,不一而足。霍先生书斋名为唐音阁,于阁中静坐默想,昂首一顾,又似虎啸龙吟。
抚今追昔,霍先生感慨系之,先生曾为友人挥毫书前人诗句,“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及今思之,岂非自身写照?当年烽火日炽时,先生曾以笔为枪,投身抗战,为民族危亡而振臂挥毫、奔走呼号,时人闻之奋起。先生阅尽沧桑而童心犹存。
诗词乃霍松林平生最爱,一代名公于右任视霍松林为忘年之交,霍松林求学南京时,于公视其为西北奇才,相与唱和,频频资助,曾屡次执霍松林之手而语:“大丈夫,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视诗词书法“不过馀事耳”,然称其虽为馀事,亦须自开面目。后来霍先生笑傲文坛,诗词书法名播国中,想亦不过自视为馀事而已,其胸怀未可仅以学人量之。于先生晚年自号“太平老人”,念念不忘“为万世开太平”。小二曾于唐音阁中见所悬书法条幅,乃于公题赠霍先生之照片,于公美髯飘拂,远望如神仙中人,霍先生风神飘逸,可以想见,霍松林退隐江湖,而依旧名重学林,无不想见其风仪。
一九八八年,春满西京,冠盖云集,陕西诗词学会成立,霍先生即兴放歌:“群贤结社古长安,放眼神州气豪迈”,至今思之,犹为盛事,十八年间,于陕西诗词出力多多。此次继任擎旗者为西北大学教授雷树田,陇东学人,诗坛一大健将。省文史馆馆长李炳武为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视诗词与书画为民族传统文化之双璧,屡有壮举。霍先生曾有诗云“时代风云越汉唐,应有鸿篇凌百代”,以之期待陕西诗词界,此番虽归隐江湖,想亦常怀此情也。
“现代私塾”亮相苏州
新闻背景:10月29日,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苑私塾正式开课,创办者称主要为了弘扬国学,教授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日前,有人于苏州街巷开馆课徒,悬孔子像于壁间,披宽布袍于身上,满腹绣球银针,一口子曰诗云,欲以国学开启少年心智,此为数百年前之寻常事,而时下确属罕见。遥想一二先生宽袍大袖,梳头束带立于水泥地面,一派明儒装扮,小儿辈则分行而立,执经诵读,念念有词,好一派书香烂漫之国学秀矣。
此现代私塾中,创办者与拥护者皆为国学之铁杆追随派,坊间一片议声。褒之者称于其中可窥见国学堂奥,讥之者则称此举为国学迷恋者再入误区,如此物事,不过徒有其表而已。时下,考试之独木桥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拔河比赛,你推我搡,互有攻舍,应试教育之功利性,人人痛恶,素质教育虽甚得人心,助威声四起,无奈毕竟身单力薄,况俯视独木桥下之万丈深渊,更是胆落心寒,远非应试教育对手。处如此之世间、面如此之对手,谁又能平心静气居于私塾斗室,坐冷板凳,喝盖碗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长此以往,如何应对生存竞争、市场压力?私塾苦心培养之古典文化底蕴及优雅情怀,滚滚红尘间何以自处?恐将扫地以尽。
近年,国势日盛,国学大热,广阔天地,英雄四起,或有人长袍马褂笑傲凡尘,或有人雪夜闭门只读经典,期间故事迭出,幼童颂经之举,屡招非议;后人祭孔之礼,多惹口舌。所幸终能于海天茫茫中觅一精神小岛,上岛扎营,营寨日见牢固。江湖游客余秋雨曾有短文《白发苏州》,尽述苏州人事,此地文脉渊深,可见一斑。而天地茫茫,一塾之设、一经之读,并不能拯国学于困顿之中,然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狂栽篱笆,此其时也。遥想古时,少年仰望星空,“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青玉镜,飞在白云端”,几多童稚遐想,一派浪漫情怀。时下童子,或严父揪小耳朵拎入奥数营,或慈母以大白兔糖诱入舞蹈班,但见诸小儿,或肩扛小提琴而锯之,如泣如诉;或捧英文书而乐此不疲,似是而非。纵然入过苏州之现代私塾,受传统感染甚深,亦难免于滚滚红尘中束手无策也。
惟愿现代私塾,勿为应试教育所压服,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长安匈奴”高建群,曾以骑兵之身驰骋西北边陲,扛火炮而未发,伏战壕而屡出。和平时期,老高乃摇笔狂写不止,“白房子”已经遥远,“西地平线”尚未到达。数日前,《中国作家》杂志评其为最具影响力之作家,举国12人而已,难得!西北大学亦于3日聘其为兼职教授,这才是:高校来了高建群,大嘴以飨大学生。
(一)秦淮河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我去过南京,并且在秦淮河边流连过一阵,感受到这座长江边的石头城果然有龙盘虎踞的金陵王气,但秦淮河边的香气也吹得我这北方大汉通体酥软,长久住在这里,不把人搞得软绵绵的才怪哩!所以我同意一位历史学家的话,南京这地方虽适宜建都,但王朝都不能善终。如今,秦淮八艳在这座城里被供奉起来,供就供吧,面对有些事,让人接近无喜无怒、无善无恶、无美无丑的状态,可能会更好吧!有人说世风日见恶俗,人心日见不古,到底又是不是呢?
(二)霍松林老先生终于卸任了,这事叫人击掌叫好。文化人一生所最难处理的就是为声名所累,常常弄几个头衔戴戴,我老高也不能免俗。其实,这是一种虚弱的表现,真正的大文化人,他自己的名字就是头衔,比如霍松林先生。霍老的心迹我知道,他追慕先贤,正一步一步走向中国古文化人的那种自我完善。
(三)世界上每天都有多种语言在消失,据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虽然这些语言都是小语种,而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根基的中国文化是难以撼动的。但是且慢,现在撼不动,将来也许有一天会撼动的。到时候中国的街道上,到处是绕着舌头说英文的中国人了,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欧美文化中心论者正排山倒海般涌来。须知,一个民族,它的文化消失了,它存在于世界的理由也就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对苏州几位朋友提倡国学的这个举动非常赞赏,真是“江东子弟今犹在”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