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办公室里读出《为奴隶的母亲》的剧情时,同事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遗憾的声音:完了,又是这样的电影!
看来我有必要在这里“澄清”一下。大概是从《红高粱》开始的吧,中国的影迷似乎就卷入一个怪圈,认为老外看中的中国影片,不是表现愚昧的就是自揭疮疤的,所以张艺谋挨的唾沫星子比板砖还多。等到老谋子玩高雅,导出《英雄》和《十面埋伏》,反倒人家老外不买账了。
早前,《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获奖,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李安导的最差的一部电影却偏偏合了老外的胃口。对此,影视圈权威人士郑晓龙笑说,是奥斯卡太傻了,那就像打老虎机一样,当你看到哗啦啦出钱的时候,其实前面已经塞了很多进去了。
有一种说法叫“挟洋示众”,也许正是因为中国电影人骨子里有这种“挟洋示众”的心理,才导致了看客的不自信。所以说,获得国外大奖的影片,并不一定就好得了不得,而没有“投递”到国外的,也不一定不优秀,只要“自卑”不消除,观众就会对在外国获奖的影片有畸形的“歧视”。
所以说,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的崛起,决不会让中国的电视剧跟着一蹴而就的,一个药方也更不可能包治百病。无论是“骄傲”的电影人,还是不自信的影迷,放下包袱,才是进步的首要前提,有道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都需努力!
当然,像我等这样的老百姓,更在乎的是柴米油盐,所以,如果再有此类影片获得国外奖项的,能够给予关注的,都是好样的,仍然排斥的,谁也拦不住你。本报记者 曹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