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本刊刊登《张靓颖旧情秘史》一文之后,各方反映剧烈,张靓颖本人及其所属公司纷纷就此报道作出回应。而部分凉粉则对暴料人黄悦所述事实表示质疑,甚至有人迁怒于张艺于,指责其造谣炒作。本刊为此再次联系采访各方当事人,解开个中疑团——
张艺于
张靓颖旧情再追踪
2005年11月22日晚23点,记者终于拨通了一直处于关机状态的张艺于电话。现正在安徽录制电视节目的张艺于立刻向记者叹道:“一天之内就有20多家报社给我打电话,实在受不了了。”
除却媒体记者的穷追猛打之外,来自网络上众多凉粉的人身攻击更给张艺于带来不小的压力。因其对暴料人黄悦的发言给予了肯定答复,各方质疑也纷纷将焦点集中于张艺于本人身上。11月24日,张艺于回到成都,接受了《新潮》记者的独家采访——
张艺于:张靓颖,请别怪我
《新潮》:有人质疑黄悦暴料的真实性,指出张靓颖于2004年之后才改名,此前一直叫张颖,所以其中专成绩单是造假,有这回事吗?
张艺于:她确实有个张颖的小名,但在学校的资料上都是使用的张靓颖。如果要说对质,学校的卷宗有留底。要不然,就看身份证嘛。到底是谁说假话一目了然。
《新潮》:有人指出报道上说你2001年入学,高一年级的张靓颖怎么可能也是2001级?
张艺于:这里确实有误差,我是2002年入学的,可能是黄悦说混了。这些事情只要查学校卷宗很容易证实。张靓颖是2001年入学,大约是2003年非典那段时间离开学校的。
《新潮》:现在有很多人说你是自我炒作?
张艺于:现在真正帮助我事业发展的是黄安,不是张靓颖。如果我靠她炒作也是不会长久的。现在我就与黄安搭档主持一个新的栏目,也有很多公司来找我签约。但我现在暂时不想签,只想多充实自己,等新的机会。还有,报道出来之后,樊帮春老师受到了很多攻击。请那些攻击者将炮火对准我,不要骚扰樊老师和我的朋友。
《新潮》:张靓颖为情自杀,给你打电话的事是真的吗?
张艺于:是真的,这件事其实只让我更加认定她性格刚烈、有情有义。她的性子真的很强,而我相对弱一些,而且比较笨(笑)。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她做决定,我也满依赖她。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她还说合伙做生意,她唱歌挣了不少钱,还得过奖,我一直很崇拜她。
《新潮》:很多人都因为暴料事件迁怒于你,你担心失去与张靓颖的友情吗?
张艺于:张靓颖心里应该很清楚我的为人,也知道我会不会耍这些手腕。其实我曾试图私下联系她,还是李宇春给我的她的新手机号码,但打不通……她教会了我一件事:看得淡。其实以前在学校,就有很多同学说她的坏话,还很难听,但她从来都不理睬。她跟我说,嘴长在人身上,她爱骂就骂,久了就不会骂了。所以我现在也是这样想,只要她明白我,别怪我,就行了。
事件过程中有人指出,黄安作为猫人主持秀的评委,张艺于的“伯乐”,乃是策划炒作的“幕后高人”。记者就此特别连线黄安,倾听他的说法——
黄安:张艺于没有能力炒作
《新潮》:张艺于说她的演艺事业可以靠你,更有人指你是这次暴料事件的“幕后高人”。你对此怎么看?
黄安:张艺于是猫人主持秀的选手,其实每个选手我能帮忙也会尽量帮。但一个艺人要混娱乐圈都要靠自己。对于她和张靓颖的事情,我完全没兴趣知道,也没有任何关系。有人影射我什么高人、黑手的,我根本不屑,我要攻击也攻击李宇春嘛。(大笑)
《新潮》:以你与张艺于的交往,你怎么看待她的人品?
黄安:她太年轻,说话分不清重点,也不知道哪些话说出去会有什么影响,更不知道怎么回应。她也打电话问过我某些事该不该说,我一问,她都已经说了。那你还来问我做什么?反过来说,她这个人是没有脑筋也没有能力去策划什么炒作的。
《新潮》:据说你们二人现在在合作主持一档栏目?
黄安:暂时没有进行,还在洽谈中。我现在的重心都放在马上要推出的唱片上。其实我告诉过她,她不适合主持,该去演戏,比如“潘金莲”这样的角色。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会帮她留意的。
华谊兄弟:天娱不能代表张靓颖
就在本刊报道刊出之后,网络上出现天娱公司“代表张靓颖”作出的回应。回应声称:“一个人出名了总有很多人眼红,并可能借机炒作,如果我去跟她争辩,不正好上她的当了?”
然而,记者拨通华谊兄弟公司的电话后,相关负责人却声称:“天娱公司现在根本没有代表张靓颖发言的权利,他们也没有就此事和我们沟通过。”其后,该公司考虑良久,最终表示对此事件不方便发表任何看法。
就是喜欢张靓颖
实际上,本刊报道出来之后,大部分理智的凉粉都声称,无论张靓颖有怎样的过去,都会坚定地支持她。同时,他们还表示:“谁没有过去?一个15岁便靠自己打拼的女孩,她身上的坚韧与坚持,更值得我们去爱,去珍惜。”
而在记者的采访中,言语之中始终透着几分天真的张艺于对于张靓颖也是充满着依恋与崇拜。一个与张靓颖朝夕相处4年的少女尚且如此,我们又何必从只言片语之中枉加推测她的人品?一个坚持与勇敢的女人,难道不该受人尊敬?
只是,作为昔日亲密好友的张艺于与张靓颖,却在成名之路上愈行愈远,及至现在已难与直接接触对方。其中又有多少的误会与遗憾?不禁令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