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星驰和他的《功夫》分别代表着香港电影的两个时代 |
今天,
是香港电影金像奖25岁的生日。25年的时间,一个电影奖项从无到有,而一段关于香港电影的历史也从单一到丰满。到今天,香港电影已经走出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亚洲电影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25届金像奖颁奖礼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希望对25年的香港电影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盘点,让喜爱香港电影的朋友们再一次回味那些精彩纷呈的经典影片。
1982-1985 商业化击退“新浪潮”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史上著名的“新浪潮”时期。在第一到第四届金像奖上,方育平的《父子情》和《半边人》、许鞍华的《投奔怒海》、严浩的《似水流年》同时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入围影片的特殊性让这四届金像奖与后来的几届颁奖礼产生了“代沟”,而这类电影在票房上的萧条最终迫使香港电影走向商业化的道路。
值得一提 在第二届金像奖上,张国荣首获影帝提名;同样是在这一年,刘德华在《投奔怒海》中初露头角。
1986-1989 英雄片的启蒙年代
1986年,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获得第五届金像奖最佳影片,香港功夫电影从此向动作电影转型;第六届《英雄本色》之后的近十年里,英雄片和风云片大行其道,并影响了中国内地的观众。与此同时,关锦鹏和王家卫也逐渐受到关注。
香港影业协会与香港电影导演会于1988年与1989年先后成立,《电影双周刊》主动与这两个团体接触,一起主办后来的金像奖。
值得一提1989的第八届金像奖上,凭《胭脂扣》入围影帝的张国荣最终输给了《七小福》的洪金宝,梅艳芳则是那一年的影后。
1990-1993 “无厘头”崭露头角
这段时期,香港影坛呈现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吴宇森的《喋血双雄》、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徐克的《黄飞鸿》等不同类别的影片先后成为金像奖的大赢家。对民众来说,那几年香港最大的奇迹是周星驰在1991年的横空出世。“周星驰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与我天马行空的创作方式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后来被媒体和影评人称之为‘无厘头’。”
值得一提第12届金像奖最佳影片是张之亮的《笼民》,他本人也是最佳导演。这部影片的主演之一是前Beyond乐队的已逝主唱黄家驹。
1994-1997 文艺爱情片大行其道
这段时期,文艺爱情片成了主流,《新不了情》、《重庆森林》、《女人四十》和《甜蜜蜜》分别拿走了第13到第16届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王家卫在这段时间开始发力,接连推出并入围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和《堕落天使》中,融合音乐与光影的文艺风格成为他的符号。
值得一提
这段时间横空出世的两位女星是莫文蔚和舒淇,前者凭《堕落天使》获得第15届金像奖女配角,后者则在第二年凭借《色情男女》拿下最佳新人和最佳女配角两个大奖,从三级女星成功转型。
1998-2001 黑帮片来势凶猛
1996年,“银河映像”成立,以杜琪峰、游达志、韦家辉、游乃海为代表的电影人在这段时期推出了一系列招牌影片,《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枪火》等影片在金像奖上大行其道。这段时期,王家卫虽然也推出了《春光乍泄》和《花样年华》等风格鲜明的文艺作品,但以黑、狠、冷、酷四字为基调的“银河映像”作品依然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最爱。刘青云、吴镇宇、张耀扬等性格派演员更凭借此类影片大红大紫。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为了纪念“银河映像”成立10周年,还特别安排了杜琪峰的作品展播。
值得一提1998年第17届金像奖,导演陈果在刘德华的支持下,用少得可怜的50万元港币和一堆过期胶片,加上5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和全部的非职业演员完成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制作的黑色电影《香港制造》。此片在当年激烈的竞争中勇夺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新人三项大奖。
2002-2005 商业化融合国际化
《少林足球》、《无间道》、《大块头有大智慧》、《功夫》……纵观最近4年入围金像奖的香港电影,不难发现,香港电影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米拉麦克斯成了《少林足球》的投资方,《无间道》被好莱坞改成了新版本,《功夫》也因为有了哥伦比亚公司才得以在国际电影舞台上大展拳脚。这也为香港电影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值得一提很多内地观众不懂,《大块头有大智慧》为何能成为第23届金像奖的最佳影片,这个答案在他们看过未删减版本之后才明白。而这种情况并不是惟一的特例。本报记者 翟剑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