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传来的张伟平回复内容原文:
我和艺谋以前探讨过这个话题,像《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和《印象-西湖》这些项目艺谋实际上参与的并不多。
但是因为这些旅游项目在推向市场的时候,非常需要借助一个消费者认知的品牌平台来带动旅游消费,众所周知,艺谋
这几年的电影在国内外取得了空前的轰动效应,他的电影品牌的成功引起了这些旅游项目投资者的极大兴趣,因为“张艺谋品牌”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很多旅游项目都希望能够贴上这个“标签”,只要贴上这个“标签”,就可以提升它的市场认知度,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的投入。
但是艺谋也不是万能的,电影才是他的主业,这些事情既不是他的专业,也不是他的特长,只能说是他的业余爱好,充其量是他的第三产业,所以,他不一定是中国做这件事最好的导演,也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导演,但是他是中国惟一的由于电影的成功,给他带来这个地位的导演。
但随后,记者通过网上聊天进一步询问平小姐相关问题,没想到的是,她在承认张伟平先生的回复是通过张伟平确认的之后,却突然显得有些犹豫。
以下是网上对话(略有删节):
成都商报:那张伟平先生的意思是张艺谋并没有为《印象》系列做什么具体工作?
平(稍后几分钟):丽江和杭州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因为他亲自去了多次丽江和杭州。他不可能不做具体什么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他的主要工作!
成都商报:那在《印象-刘三姐》上呢?当时的日程表显示他主要在乌克兰拍《十面埋伏》啊?等他回来的时候,《印象-刘三姐》都开始试演了。
平: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
成都商报:可否给我一个张艺谋本人的电话以及他身边助手的电话?我还是想尝试与他联系,避免报道不好带来对双方的麻烦。
平(稍后几分钟):电话现在这个阶段不方便给你,抱歉。文字是张总确认过的,不要删改。导演也多次去了广西……导演的主业是电影,那个阶段不会天天在那儿。
由于记者无法与张艺谋本人联系,尚无法了解张艺谋本人对此有什么说法。但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们虽不能否认张艺谋对《印象》系列所做的贡献,但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在《印象》系列排演中,更多的具体工作确实如张艺谋自己曾说的“主要是他们(王潮歌、樊跃)完成的。”而张伟平关于“贴标签”的说法,不能说完全否定了张艺谋的贡献,但至少说明了文化市场上,“贴标签”的广泛市场和众多投资者们擦得雪亮寻找商机的眼睛……
在文化市场上,有多少“贴标签”的现象?圈内人如何看待“贴标签”现象?“贴标签”在让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时,伤害的是谁?我们该如何面对越来越多的“贴标签”现象?敬请关注本报明日的后续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