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个小时前,年仅72岁的马季先生在安贞医院与世长辞了,这个胖胖的家伙也只能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与一些前辈一样,开始了被人缅怀的日子。
其实,对于马季的相声印象并不太深刻,倒是马季那双努力睁圆的小眼睛更具有影像的效果,也许那代表了笔者一个年龄段的回忆吧。
马季师承于候宝林大师,
但我们很少能够听到他的传统相声,大多还是以歌颂,或对比社会的丑陋现象为主的相声。也许那个时候的年少轻狂,笔者对此很是不屑一顾,于是无形中将这个相声界重量级的人物忽略了,甚至有些轻视。
但事实上马季的出现在中国相声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老的,传统相声都没落了,至于没落的原因自然不必说了,尤其到了七十年代末的时候,那些活下来的大师们由于岁数及身体的原因几乎已经不能将相声这门民间艺术完全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换句话说,当时的相声界似乎有种类似于真空的感觉,能够登台献艺的名角是少之又少。
恰在这个时候,马季先生为首的一些中青年相声演员出现了。其实这个时候的出现即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所说机遇是当时的中国环境中,相声作为一门传统的娱乐形式还是人们的首选,大家会忘却一些东西而沉浸在欢笑中。而所说的挑战是勿庸置疑的,因为老一辈的相声演员出场机会极少,那些传统相声往往只能存在于声像的资料中,所以站在舞台上引领相声这门艺术旗帜的重任就落在了马季等人的身上。
也许是经过了那段全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岁月,所以一些现实性的相声作品也应运而出,有人称之为新相声艺术,而也将马季称作相声界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是新相声的领军人物。但事实上,当时的环境才是真正地创造了这种现实感极强的新相声。马季也是顺应潮流的人物。但无论如何,新相声在当时起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疗伤,人们心中的创伤在欢乐的笑声中得到了愈合,与此同时,新相声还起到了一种反思的作用,对自己对身边的一些现象一些人的反思。
当年春晚上,我们看到了马季引领着姜昆唐杰忠,包括冯巩等一干人等的时候,我们记住了那段岁月,那段令我们在失落感中寻找着方向的岁月。同时,我们也记住了当时那种特殊语境下的相声段子,《五官争功》,《找舅舅》等等。
但这个过程中,相声本身却迷失了,过分地依重于现实题材,然后将主题局限在歌颂与抨击上,对社会的过份关注造成了一种新相声艺术所独有的沉重感,从本质上这是背离于相声对人个体的讲述的轻松。虽然我们听到的相声中还是小人物的故事,但缺失了个性,虽然我们还能听到一些精彩的贯口,但却少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所以这一切都是新相声艺术的没落前奏。
当相声已经不能唯我独尊地接受着大家喜好的时候,当小品,歌曲,舞蹈,电影等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时候,当新一代出生后再也没有那份沉重感的时候,新相声真的没落了,甚至是沉寂,很长一段时间,相声几乎要退出了中国的娱乐舞台。马季先生虽然引领了相声的新运动,但这个时候,恐怕他也是迷失的,他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胖乎乎的身影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虽然在笔者看来,新相声运动是相声发展上的一段歧途,但它毕竟填补了那段人们较为空虚较为迷茫的岁月,更重要的是,新相声运动将相声本身延续了下来,许多传统的技法还被继承了下来。而这段歧途也不是相声本身发展所造成的,而是社会将相声推向了这种歧途,所以,马季先生恐怕也是不由自主地时代宠儿。
无论如何,斯人已逝,新相声在相声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马先生也将自己的名字刻于相声史中,这是无可否认的,若不是马先生的存在,郭德纲等人重拾起传统艺术恐怕也绝不是很简单的事情,所以,作为相声界承前启后的一个人物,马季先生的确是功不可没的,虽然多少有些迷茫的色彩。
在马先生逝世之时,笔者并不无他意,为此文仅缅怀一下那段已经远离的岁月,若传统相声真正能够复苏,我想马先生在地下也会含笑的,毕竟,相声是马先生的全部,与所谓的新相声毫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