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一组赵薇在电影学院读研照片在网上流传,标题被取成“赵薇不修边幅深造”,不少网友回帖评论:八卦周刊盯赵薇这么长时间,都只拍到在教室的照片,看来当年活蹦乱跳的“小燕子”还真的静下心开始学习了。紧跟着,12月13日,小燕子公开出现在“世界华人慈善晚会”上,和被媒体追踪了一年的李亚鹏同时亮相,
不过次日报刊的标题则是“赵薇要做乖学生坦言已不适应娱乐圈”。
赵薇专心上学不修边幅 教室自习头发凌乱
作为近年来内地第一个可以和港台明星抗衡的偶像明星,赵薇真的要做乖学生远离娱乐圈了?2006年,赵薇给多数人的印象,似乎是正在远离娱乐圈;2006年,赵薇正好30岁,进入而立之年的她重回母校读研,是为积蓄能量度过演艺生涯瓶颈期,来年再战娱乐圈,还是真的想慢慢淡出娱乐圈?2006年12月20日,记者在北京东四环一家西餐厅专访赵薇,试图给读者还原赵薇的这一年。
读书厉害
本科年年考试名列前茅
可能在外人看来,像赵薇这样的大明星,要考研究生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而且考的还是本科读过的电影学院,学校应该非常“配合”才对,事实上赵薇考试之前也是这样想的,“既然老师让我去考,我觉得应该没多大问题,但最后竟然有分数线。”赵薇还记得考研初试那天,降温特别厉害,当她开车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场时,摄影记者们就蜂拥而至,面对这种场景赵薇就有点晕。
陈蓉回忆,成绩单下来的时候,是邮寄到了她所在的公司,分数竟然超过了90,比80分的分数线高了一大截,她打电话告诉赵薇,没想到赵薇竟在那头说:“幸好我看了两个礼拜的书,不然还真毁了我读书厉害的好名声。”其实,翻看赵薇的履历表,就可以发现赵薇一直以来就很能读书,更能考试,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比赛发挥型选手”,初中毕业考中等师范学院成绩第一;1996年考北京电影学院只复习两个月,文化成绩超分数线80分,专业成绩报考表演系第一名;电影学院本科学习4年,年年考试名列前茅。
每天6点半就起床
哪有时间化妆
从今年9月11日入学起,赵薇已在北京电影学院当了4个月的研究生,“我觉得校园没有那么多纷争,不像在娱乐圈我时常要绷紧神经。”
按照课表,赵薇每周最少有4天时间必须在学校,周一周二两天8节公共课,周四周五两天8节专业课,赵薇说每天早8点到晚上6点严格说来也不辛苦,但演艺圈的人习惯了晚睡晚起,要天天如此作息,刚开始几个礼拜她还是有点不适应。但时间长了,赵薇也适应了。
12月3日各大网站转载了香港周刊偷拍赵薇读书的照片,赵薇看了后首先是觉得意外,因为她当时确实是看书入神,没有意识到有人在旁边拍她,不过对于媒体用“不修边幅”来形容她,性格耿直的她有话要说,“每天早8点就要上课,早上北京特别堵车,我6点半就起床,哪有时间化妆,我又不是去参加Party要打扮得漂亮给大家看。”
琼瑶的电视剧
把她拍“伤”了
赵薇现在读研是在享受求知的乐趣,而最早读电影学院本科,却是赵薇寻求安全感的手段。1996年赵薇拍完《姐姐妹妹闯北京》后,制片主任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你的形象太小、太天真,永远出不来的”。那番话对赵薇打击非常大,觉得不能当明星,马上想到要去读书。于是马上收拾行李,回到安徽芜湖报了一个高考补习班,这个时候离高考文化考试只剩下两个月了,但赵薇凭着极强的悟性和考场发挥水平,超过高考文化课分数线80分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
两部《还珠格格》后,赵薇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电视剧拍摄上,但在结束《情深深雨濛濛》后,赵薇就想“拒绝”电视剧,多尝试电影。“演《情深深雨濛濛》时经常是几天几夜不合眼地演,还要让情绪处在亢奋状态,我是比较认真的人,流泪戏从来都不用眼药水,拍了这部剧我感觉哭了半年,后来有了拍电影的机会,我才决心暂时不拍电视剧了。”
赵薇随后的几部电影其实都取得过不错的口碑,“票房毒药”的称号却一直笼罩在赵薇头上,赵薇多次认为这是不负责的评论,但崔老师也认为,可能是赵薇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撼动“小燕子”形象的角色,才会让大家对她有误解,“赵薇可能也太急于转型了,欲速则不达。研究生这三年,我觉得赵薇应该利用好这个机会,她身上的潜力其实还有很多。”
再入母校
没有男生对她动心思了
读研4个月过去了,赵薇停下了所有的演艺事业,除了给杂志拍封面、出席商业代言和慈善活动外,她很少耽误自己的学业。对于未来赵薇其实有非常高的目标。“我其实特别想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电影导演合作,例如宁浩这样的,年轻人在一起应该会有不同的思维碰撞。
赵薇虽然这近半年都在电影学院读书,但娱乐圈关于她的绯闻并没有停息过,例如“携男伴去东京看麦当娜演唱会”、“赵薇真命天子是王励勤”等等,但她却依然重复“我现在还没有等到自己的男朋友”。赵薇说,虽然在电影学院读本科时,追她的男生非常多,但再入母校读研时却没有人敢对她动心思了,她觉得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有了改变,男同学不太敢有念想,更重要的是读研时多数同学和她是老熟人了,“都是老朋友了,交流的都是业务,怎么可能有风花雪月的故事发生呢?”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