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电影,李琦的戏,于谦的相声,石国庆的剧……这些在国内演艺圈叫得响的名家,可都是咱陕西乡党。你知道老谋子当工人期间怎么练习拍照片吗?你知道“王木犊”的名字怎么取的吗?你知道于谦如何千里迢迢背“石头”吗?你知道李琦跳踢踏舞是跟谁学的吗?听我们的读者朋友娓娓道来。
张艺谋从咸阳起步
■冀淑惠
18年前我要写关于张艺谋在咸阳的文章,于是踏着张艺谋曾经的足迹,采访他的工友、同学、亲戚,获得许多珍贵照片,同时撰写了报告文学《他从这里走向世界———张艺谋在咸阳》。
张艺谋学摄影是从被招工到陕西第八棉纺织厂开始的。40多个口罩染成五颜六色拼起来的窗帘布,挂在宿舍的窗子上就成了洗印照片的暗室,见证着张艺谋摄影的艰辛。有些照片的拍摄过程充满趣事。
为拍摄“雄鸡一唱天下白”的照片,张艺谋从家属院借来一只公鸡,固定在窗前的桌子上,单等一轮红日出来,要么是公鸡不作引吭高歌的姿势,胡乱扑腾;要么天公不作美,没有红日出现。一连拍了好几个早上才成功。
在拍摄“酿得百花成蜜后”时,他先用头发吊住小蜜蜂,放到花上,作采蜜状。蜜蜂被吊得难受,偏不采蜜。风一刮,就把蜜蜂吹到一边。不过最终拍摄效果还不错。
张艺谋还拍过一组镜头,可谓独具匠心。镜头一:工友滑尔刚扮演受伤的海军战士,穿着满身弹孔的海魂衫,血流满面,晕倒在沙滩上……镜头二:扮演海军战士的滑尔刚被绑在柱子上,画面上一只端着酒杯的手伸到他的嘴边,他不屑一顾地把头拧向一边……镜头三:海军战士敞着胸脯,一只夹着一块烧得发红铬铁的钳子,印上他的胸脯,一股白烟升腾而起……滑尔刚说,这是张艺谋模仿电影中的镜头拍摄的。他把新买的海魂衫在炉子上熏黄,然后用香烟烧出许多小洞,烙铁上的红颜色是在医务室拿来红药水涂上的,那烟雾则是把点着的烟放在镜头以外,让烟雾冒出来。
张艺谋走出去了,一直走向世界电影的高峰,但他迈出的第一步,却是从咸阳开始的。
于谦的故乡情
■于西定
也许你还记得电视剧《刀马旦》中的那个凶残的侦缉队长,《京华烟云》中的奴才管家罗同……他就是著名相声演员石富宽的原搭档、郭德纲现在的搭档、央视十二套法制节目的主持人、中国铁路文工团的著名相声演员于谦。
于谦是咱陕西乡党,老家是蓝田县冯家村,和我是同乡同村。于谦的长相很有特点,圆脸短脖胖身子,让人一看就想笑。于谦虽然生长在北京,只是偶尔回家探亲,但他和乡亲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1998年10月底,我去东北探亲。在北京中转时有几个小时空闲时间,我就给于谦打了个电话,他热情地让我到他家去玩。来到他家小区楼下,电梯停电了!他家住在13楼,我们只好登楼梯而上。我倒无所谓,可苦坏了他,他人胖,登一层,擦一把汗,还开玩笑说:“但愿停一个月电才好,我的身材就越来越苗条了。”进了家门,他直接让我进卧室,并风趣地说:“咱老家人都爱坐炕,我这没有火炕,你就坐床吧。记得我冬天回家时,不管到谁家都叫我上炕暖暖脚,离开老家,再也没有火炕暖脚的那种感觉了。”
我发现他床头放着一块玉石方枕,就好奇地问:“这得是蓝田玉,咋弄来的?”原来,有一次他和石富宽在西安做完节目,对石富宽大讲家乡是多么美丽,有名胜、有美玉、有小吃……石富宽禁不住“诱惑”,就和于谦到蓝田游玩,两人临走各买了一块玉石枕。石富宽直接登机回家了,而于谦却背着几十斤重的玉石枕,坐长途汽车前往陕北佳县,又到河北看望父母。几经辗转,这块玉石枕才随他在北京安了家。我问他背石头走那么远的路累不累?他说:“我背的岂止是普通的枕头,而是沉甸甸的乡情!乡情的分量要比枕头重得多!”
我的哥们儿李琦
■子明
李琦现在忒牛!如果时光倒流,追溯回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李琦可没现在这么拽。也正因为那时的积累,才有现在电视荧屏上的“胖帅哥”!
因为职业的缘故,从1985年开始,我与李琦常在一起玩。当时年轻,正是憧憬的季节,所以整天忙于骑着破自行车满西安城“流窜”,大都是和搞话剧或电影、音乐的人在一起聚。不过李琦的霉运接踵而至:先是离了婚,大哥又出车祸去世,令他委靡了好一阵子。
好在李琦到底是个在艺术上不甘平淡的人,很快又振作起来。他阅读大量电影、戏剧丛书,擅长表演《哈姆·雷特》,大段莎翁经典台词倒背如流。而李琦的喜剧天赋似乎更是与生俱来,被哥们戏谑为“卓别林二”;只可惜个子太大,人长得有点寒碜。如果论形体、声音,随便一个演员也比李琦的条件优越多了,可当时陕西喜剧圈内,哪一个也不敢跟李琦比“戏”。李琦有“戏”也多亏他那双漆黑而恐怖、狰狞而俏皮的眼睛了。
记得最有趣的是一群人常常在李琦的“狗窝”里喝酒,有时一高兴就喝高一片,便有的哭有的嚎。张晓林(张铁林的弟弟)等几个人大谈文艺,而大家这个时候往往最烦文艺腔。李琦往往能把气氛搞得轻松随便些!只见他大喝一声:“呔!吭不隆咚忒……”走向场中央,说声:“来!借光!看哥们给你们表演一段舞蹈。”就跳起踢踏舞。问他打哪学的,他便说是当年“苏联老大哥”教他爸的,然后他从他爸那里偷偷学来的。
但愿我的哥们李琦将来走得更远,给天下人带来更多的笑料,成为一枚释放压抑、驱散天下人们内心苦闷的璀璨的榴弹!
“王木犊”名字的来历
■山麓
一出独角戏《秦腔、歌舞与离婚》使“王木犊”石国庆红遍三秦,然而“王木犊”这个名字的来历却鲜为人知。
1968年夏,我厂来了“陕工大”化工设备系一个班的实习生,带队老师共3人,其中就有石国庆。他中等身材,方脸、留着娃娃头,戴一副白框眼镜,跟人打招呼总是先露出谦和的笑容,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架子。
我们工段是重体力劳动,整天和扫帚、铁锨、车子打交道,石老师和五六个男生分到我们工段。刚到我们班第一天,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学我们的样子用几根细麻绳搓成指头粗的绳子往腰上一系,
把满身绽花的破棉大衣往身上一披。他们班有位家在武功的男生叫刘志厚,低个子、敦实憨厚。我便给他起了个“木犊”的外号,很快便叫开了。有天刚干完活,石老师便跑过来问我,给他学生起的外号有没有贬义?我说:“没有,是长安话,‘小、可爱’的意思。”
1969年秋,驻陕某部营长王恒德扔手榴弹训练时,为掩护民兵而光荣牺牲,于是我们成立了宣传队编话剧宣传英雄事迹,我任作曲和指挥,石老师除任编剧、导演外,还饰演王恒德、老农、军医三个角色。在宝鸡市文化宫演出时,石老师饰演的老农在幕后一搭腔,台下便掌声雷动。刚演完,文化宫负责人李振中(原陕西省乐团副团长)便跑来找我了解“老农”的情况。
“文革”后,我和石老师见面机会少了。后来他演出了《秦腔、歌舞与离婚》等独角戏,名声大振,成为咱陕西的笑星。后来听说他调到了西北大学,我便到西大的电教中心去看望他,石老师一听我来了,赶快从四楼往下跑,见面第一句话便是:“‘木犊’还是跟你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