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简介
顾长卫,1957年12月12日生于西安。从小热爱绘画,梦想当一名画家。1976年高中毕业后,待业两年,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82年毕业后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影助理。1984年任摄影拍滕文骥的《海滩》,大量采用自然光,寻求更加贴近现实的表现手段,给中国影坛带来不小的冲击
。相继拍摄了电影《大明星》、《神鞭》、《红高粱》、《霸王别姬》等,被喻为“中国第一摄影师”。
2005年顾长卫的处女作《孔雀》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顾长卫印象
关键词之一:
随和
采访顾长卫前,心里一直在打鼓,他已经是国际知名的导演、摄影师了,媒体报道显示他不喜欢被采访,遇到记者能溜就溜,那么他会不会接受我们的采访呢?庆幸的是,因为我们是家乡来的,顾长卫一改往日对媒体的疏离,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邀请。
见到顾长卫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戴着帽子,热情地和每一个人握手,满面笑容。接着就聊起了在西安铁路局家属院的一些事情。他的话虽然不多,但说话的时候语气很柔和,照顾着大家的情绪。因为顾长卫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怕把他拍的不好,两位摄像在开拍之前让顾长卫看看镜头,顾长卫谦虚地说:“不用不用,肯定可以。”他随和的态度让我们这些晚辈很快放松下来。后来我们要和他合影留念,他都一一答应。
关键词之二:
内敛
采访顾长卫的过程,显得比其他采访对象漫长,大多采访对象在被问到一个问题时,会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并且绘声绘色,时间很快就溜走了。而顾长卫不是,他很少变换表情,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慢半拍,沉默一段时间后,在你以为他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时,他却给出答案,这个答案往往也很简短,但足以包涵所有的内容。说起童年的快乐、人生低谷时的艰难、功成名就后的喜悦,甚至在谈起他那些为世人称道的电影作品时,他也是平静地讲述,客观地评价,像在说一件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他不是迟钝,他只是内敛。这个有着一双小眼睛、喜欢抽烟的男人,他总是很沉静,即使在他笑的时候,你也会觉得他的内敛,很有力量,即便他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只要他在那里,就会让你安静下来。
关键词之三:
深刻
尽管顾长卫的话不多,但对于每一个问题,他都回答得很透。有时我们已经准备问第二个问题了,他还在继续思考第一个问题,总是要给出一个他认为足够全面和准确的答案。所以采访他的时候不能着急,需要耐心。对于他的深刻,他认为也是有原因的:“陕西人和南方人不同,遇到新事物接受的速度要比南方人慢很多,但对于已经接受的东西,会想得比较多,想得比较深。我有时候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其实内心热浪翻腾。我想这也和陕西厚重的历史背景有一定关系。”
有人这样评价顾长卫,他把一切都放在了心里,沉淀到了岁月中,所有的过往、奔波和梦想,所有的冲动、狂喜和欲望,所有的悲辛、失眠和暗夜,都如大海深处涌动的暗流,看不到却能感受到他的强大。
顾长卫语录
“陕西”二字让我觉得亲切
“我平时很少接受采访,但一听说是陕西的媒体来了,我就立刻同意了,哪怕是见见家乡的人吧。‘陕西’二字让我觉得亲切。”这句话是在采访快要结束时,顾长卫听说是最后一个问题时,突然这么说的。也许这句话他已经想了很久,一直想说,但就是羞于出口,到最后他觉得不能不说了,再不说就没有机会说了,才终于说出口的。顾长卫就是这样,不太会表达自己,不习惯说煽情的话,即便是表达最原始的情感,也只能做到“内心热浪翻腾,表面依然平静。”仔细想想,我们周围的陕西男人不也大多是这么含蓄的么?陕西的文化犹如“母语”一样,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考上北影绘画帮了忙
“你觉得如果有一件事情让你发生改变,这件事会是什么?”记者问他。思索了一会儿后,顾长卫回答:“应该是绘画。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开始接触到绘画,遇到了很好的老师,会带我们出去画画,时间长了,我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近痴迷。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美术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客观上让我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当时北影考专业课的时候,绘画和影评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让我占了很大的优势,后来考上了北影。”顾长卫觉得,他有今天的成就与当时在西安培养的浓厚的绘画兴趣密不可分。
当记者问他画画有什么强大的吸引力时,顾长卫则称:“不知道。可能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运气吧。”
我会用一天的时间画一棵树
顾长卫说,接触到绘画以后,绘画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了他。“当时真的是对绘画非常痴迷,我会用一天的时间画一棵树。”顾长卫说,“别人也许觉得一棵树很简单,但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它或弯曲或笔直的树干、粗糙的树皮、甚至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把这些都表现在画中,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从小就是一个爱想事的人,每天脑子里有无数件事情需要想明白,画画也是一样,我看似在盯着树看了一天,其实我一刻也没停止思考。”顾长卫说道。
我是慢热的陕西人
顾长卫说,他所接触的陕西人,很多都是反应比较慢,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是不是陕西人都比较木呢?”顾长卫自嘲道。生活中顾长卫的爱好并不多,仅有的绘画和摄影爱好已经成为他的事业。对于这件事情,顾长卫分析,这是慢热型人的特质,轻易不会被什么吸引,一旦被吸引,就会全身心投入,走进去很难,走出来更难。
这种典型的陕西人的慢热性格,也部分地成就了顾长卫的今天。
顾长卫与陕西
铁路局大院里的童年生活
一些媒体报道过,顾长卫的童年很痛苦,由于父母是教师,他受到的管制很严格,所以造就了他沉默的性格。对于这一点,顾长卫否认了。他说:“我上学的时候,学习上基本没什么压力,玩的时间挺多的。父母是老师,会鞭策我学习,但不至于让性格发生改变。”顾长卫说,也许那个时代孩子的童年生活都比较单调,但现在回忆起来,还是会觉得快乐。他罗列了一些事情,那时会和院子里的小朋友骑着自行车疯玩,他还记得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教师也要比赛,他40岁的父亲短跑跑了第一名,他内心觉得很自豪。“不管是喜悦的还是忧伤的回忆,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童年很快乐。”
铁一中成就绘画梦想
顾长卫的中学是在铁一中度过的,在铁一中,他迷上了画画。顾长卫回忆道:“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是在‘文革’期间,大家对文化知识都不是很重视,没有现在中学生这么大的课业负担。那个时候,铁一中的一位老师就开始教我们画画,我们经常出去写生,出去画画的时候特别开心,我对绘画的兴趣也日益加深,后来到了痴迷的地步。”
工人俱乐部是梦开始的地方
1976年和1977年两年,有人说这两年是顾长卫的待业期,也有人说这两年是顾长卫的蛰伏期。1976年,顾长卫高中毕业,1978年,顾长卫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成了张艺谋、陈凯歌的同学。1976年和1977年,顾长卫是怎么度过的呢?
顾长卫说,高中毕业后,他到铁路局的工人俱乐部做义工,主要职责是为看电影的人检票。就是这段生活,让他萌发了从事电影行业的想法。
当年狭小的工人俱乐部,是顾长卫梦开始的地方。
西影厂让梦想变成现实
1992年,顾长卫从北影毕业,陕西人固有的那种落叶归根的想法,让顾长卫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西影厂工作。那时的西影厂,人才济济,优秀作品辈出,用顾长卫的话说:“那时的西影厂是全国电影厂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顾长卫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的《海滩》、《孩子王》、《红高粱》等摄影作品内涵丰富,风格清丽,拍出了大自然的生命感,他创造性地运用摄影造型手段,展现了具有震撼力和意境深远的视觉形象,作品《红高粱》获得第八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时,在西影厂,顾长卫和张艺谋、陈凯歌的长期合作,把中国电影推上了世界舞台。也为顾长卫荣登“中国第一摄影师”的宝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作品有西安的影子
谈到顾长卫最近的电影作品《立春》与第一部电影《孔雀》的区别,顾长卫说:“《孔雀》是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从‘文革’的后期一直到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立春》的时代背景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这个时期已经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这部电影还是要讲人的故事,讲普通人的生命,人的情感,人的命运。是一个关于平民小人物的故事。”
记者问他电影会不会有西安的影子?顾长卫说:“我常常会在作品中刻意回避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但后来发现,回避或不回避一样,成长的痕迹是永远回避不了的,我常常会不自然地在作品里反映自己,反映我的故乡西安。这是和母语一样的东西,是深入骨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