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纪念的不是陈晓旭,而是林黛玉
1984年
7月9日,《北京晚报》刊登了这样一条
消息:“……《红楼梦》选中五十名角色,39位裙钗、11位须眉。首批入选的重要角色,约占全剧角色的三分之一,经过两次录像试镜头,确定由陈晓旭扮演林黛玉。
但主角贾宝玉颇费思索……”这是陈晓旭的名字最早见诸媒体。
2007年5月16日,京城订阅了手机新闻的人们,都收到了关于陈晓旭病逝的短信,时隔23年……
23年来,陈晓旭的名字并不扎眼,每每提及都是伴随着人们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温故。陈晓旭,并不像那些耀眼的天皇巨星,靠着一段段具有时代特色的绯闻在娱乐圈内肆意驰骋,也不像那些始终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们,脸熟得让人们甚至意识不到岁月的鬼斧,直到四年前,风韵犹存的陈晓旭才突然在《艺术人生》嘉宾席上偶露真身……就是这样一位曾经的女演员,当她撒手人寰时,却受到了人们的异常礼遇。5月的骄阳下,京城各大媒体充斥着悼念的哀思……
只是,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陈晓旭?当年赵丽蓉去世的时候,媒体曾铺天盖地,那时就有人提出,在与赵丽蓉几乎同时去世的还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但媒体对其报道不过是一个“豆腐块”,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从某种程度上,一生只演过两三部戏的陈晓旭,其在演艺事业上的价值还远不如赵丽蓉,却受到了仅次于她的媒体眷顾,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陈晓旭?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成功的女强人,从一个女演员演变成精明的女商人不易;她红颜薄命,自古对这样的女人人们都会扼腕叹息,她的经历很传奇,甚至与林黛玉的命运颇为相似……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陈晓旭?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解释说:“演艺明星的活动和生活与我们大众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他们的一举一动远远比从事科研这样小圈子内工作的人影响直接。这是两种不同的影响力,所以我们不要由这个得出结论公众对科学家厚此薄彼。”
影视传播学者尹鸿说:“陈晓旭创造的人物本身是一种文化符号,而且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怀念一个逝去的人很多时候是要找到一个机会来表达一种共同情感、共同记忆,跟她个人的价值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