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或许不会想到“科学”这个字眼,但事实上,很多电影的情节都或多或少牵涉到科学话题,电影导演设计的“科学”里有多少真实的成分?看看美国一家著名科普杂志找出的“好莱坞大片中的科学谬误”就知道了。
《后天》:
57摄氏度的“冰冻飓风”
剧情:2004年的《后天》被认为是真实性比较强的一部科幻片。影片中,由于温室效应上升,引起了海洋洋流的变化,造成北半球的气温急剧下降,地球迎来了又一个冰河期,前所未见的飓风、龙卷风、海啸将各个城市摧毁于一瞬间。随后,极寒的空气迅速将水面凝结,北半球的所有人类面临空前的生死危机。在这场灾难中,成功预测冰河期到来的霍尔博士协助美国政府转移即将受灾的国民,并前往重灾区纽约市前去营救被困的儿子……
经典镜头:纽约瞬间冰封。在冰冻飓风卷过,纽约瞬间成了冰天雪地的极地,只剩下自由女神像伫立在那里,讽刺地看着只有冰和雪组成的大都市纽约。
科学谬误:对纽约被冰封的原因,影片中的科学家的解释是,飓风迅速从地球的对流层吸收了大量温度在零下100摄氏度的强冷空气,然后来到地面,所以威力足以冰封一切。但事实上,对流层的空气压力仅为地面空气压力的约十分之一,当空气从对流层下降到地面,空气的压力增大,体积减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空气在体积减小的过程中会释放能量,同时由于空气是很好的绝缘体,被释放的能量不会流失,而是保持在空气中,致使空气温度升高。那么,被飓风吸收的零下100摄氏度的强冷空气到达地面后,温度是多少呢?答案是57摄氏度。这样高的温度,怎能产生冰封的效果?即使是最保守的计算,加入能量损失等因素,“冰冻飓风”的最低温度也就在零度左右,顶多叫“清凉飓风”罢了。
本片打着科学的旗号,以科学家们为主角来解释科学原理并拯救地球,令观众更加容易相信其中的科学谬误,值得警惕。
《碟中谍》:
不可能的碰撞
剧情:片中,由汤姆·克鲁斯扮演的美国中情局特别行动小组特工在多个惊险场合赴汤蹈火,最终完成“不可能的任务”,为自己讨回了清白。
经典镜头:汤姆·克鲁斯开着大功率摩托车,狂飙飞到半空中与对手的摩托车对碰,两人在摩托车碰撞后跳下地面,继续激烈打斗。
科学谬误:让我们假设当时碰撞时摩托车的时速为50英里,两车碰撞的时间是0.015秒,汤帅哥和其对手的重量分别是80公斤和90公斤,那上述碰撞产生的力量将高达124000牛顿,从电影中看,这些力量都集中在两人的右上半身,假设受力面积为0.35平方米,那两人在碰撞的一刻承受的压强为350000牛顿/平方米。如果大家不清楚350000牛顿/平方米是什么一个概念,我们来对比一下现实:汽车碰撞研究证实,如果车辆碰撞产生上述压强,那么汽车里的人只有一半的生还机会,即使大难不死,也已经受了十分严重的内伤。换言之,汤帅哥如果在现实中经历上述碰撞,那么他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躺在手术台上被抢救。
《蝙蝠侠》:
超韧绳索+钢筋铁骨
剧情:蝙蝠侠是继超人之后又一个神通广大、救苦救难的大英雄,《蝙蝠侠》系列电影在1989年推出后就长盛不衰。
经典镜头:在《蝙蝠侠》第一集里,蝙蝠侠与女主角一起从哥谭镇的钟楼上跌落,千钧一发之间,蝙蝠侠抛出他那永远值得信赖的抓钩,勾住了钟楼外墙的一个兽雕装饰,蝙蝠侠一手扯这绳索,一手揽女主角,两人安然无恙。
科学谬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物体的质量(m)乘以加速度(a),即F=ma。现在我们来算一下蝙蝠侠在从高空跌落的时候受到了多少外合力,假设蝙蝠侠与女主角的重量加起来是140公斤,以60米/秒的速度下落,并在0.1秒的时间内骤停,产生的加速度将是600米/秒平方,那么蝙蝠侠这时受到的外合力将达到85000牛顿,相当于9吨的重量。即使蝙蝠侠使用的是超强韧度、永不断裂的绳索,那蝙蝠侠自己也必须是钢筋铁骨才能保证他不会骨折。
《极限特工》:
不可能存在的滑雪速度
剧情:极限运动的好手凯奇被美国国家安全局招募成为一名特种秘密特工,并被派往执行一项危险的秘密任务,必须应用他所有的极限运动技能与敌人作战。
经典镜头:凯奇从雪山上飞速滑下,与跟在背后的大雪崩竞赛,最后逃过劫难。
科学谬误:即使在坚硬的冰道上,目前人类创造的最快的滑雪速度仅为时速50英里,放在电影里的松垮雪面上,这个速度应该是不太可能产生的。相比之下,雪崩下落的最慢速度是雪崩底端的时速130英里,最快速度是雪崩顶端的时速200英里。在电影中,那位极限英雄开始领先雪崩10米,他的领先距离多久后会被追平?答案是不用半秒。大家还是找个地方挖挖看找不找得到这位大英雄吧。
《全民公敌》:
难得的正确
剧情:著名演员威尔·史密斯饰演的律师被卷入一宗谋杀案,敌人用高科技卫星监视史密斯并企图杀人灭口,而史密斯唯一的救兵是曾为安全局探员、现在转为地下情报贩子、知道如何反制安全局伎俩的吉恩·哈克曼。
经典镜头:哈克曼住在一个他自己叫做“瓶子”的地方,
建筑外包裹着一层铜丝网。哈克曼对史密斯说,“瓶子”能够阻挡无线电波,因此没有人能监视到自己在这里的一举一动。
现实情况:谢天谢地,电影终于说对了一次。我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在某些建筑里面,我们的手机信号特别差或甚至没有信号。原因就是应为该建筑钢筋混泥土里有一些阻挡无线电波的材料,从而造成了一个阻隔无线电波的空间,这种空间在物理学中被称为“法拉第笼子”。而铜正是阻隔无线电波的一种材料。所以,哈克曼说得没错,史密斯就放心住进他的“瓶子”吧。
短评:
爱刺激 也爱理性
“本故事纯属虚构”,几乎每部电影都会在开头这样注明,但也许正是这样注明已经成为常规,人们反而不在意了:冰冷的飓风转眼冰封纽约、蝙蝠侠高空坠落英雄救美、汤帅哥狂飙摩托空中大碰撞……当人们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特技效果中时,“本故事纯属虚构”早已不在脑海中。《后天》、《碟中谍》、《蝙蝠侠》……一部接一部大片的潜移默化下,电影里的科学谬误也被人们接受了。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两名物理学教授就在今年暑期大片档期期间发表文章,指责好莱坞大片让他们的学生“变得越来越愚蠢”。“大家都会说‘我知道电影不是真的’,但我的经验告诉我,很多学生相信他们在荧屏上看到的一切。”其中一名教授说。
其实,除了文中提到的影片,还有很多电影里的科学细节在专家看来是不堪推敲的。当然,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不能、也不会强求凡事真实,毕竟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而那些刺激火爆的画面,正是导演煞费心思逗乐观众的招数。观赏性和理性当中怎么取舍?在看电影的时候,享受剧情,享受刺激;在生活中碰到电影中类似的场景,多想一想,选择理性。这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