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扛鼎之作,除了令18岁的夏雨成为威尼斯影帝之外,还成为当时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其后,姜文度过了长达数年的“冰河时期”,直至《太阳照常升起》才再次让他成为众所注目的焦点。这时候,我们发现隐忍多年并未磨掉姜文的锋芒,他对自己的作品
一如既往地充满信心,《太阳照常升起》亦有着鲜明的姜文特点,有些是熟悉的,有些是不熟悉的。
要求: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太阳》原著《天鹅绒》不过是篇仅8000字的短篇小说,能看到的画面并不多。
据编剧过士行所说,姜文于2005年时将述平已改过几遍的剧本拿给他,他改过一遍后姜文依旧不满意,随后他又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改稿过程,“改了几稿我已经记不清了,念了多少回我也记不清了,他要的东西我拿不准,我写的东西他不满意。三个月后我走了,述平回来继续完成艰难的创作,最后一稿我没看着,剧组突然出发了。成了!”
早在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姜文对电影里每个细节,要求高得接近吹毛求疵:将烟囱染成一半是红一半是灰,把军机染成国防绿色,要剧组人员费劲找来发白的黄色军装,拍23000多张照片只取其中一格……这种“失控”延续到今天,《太阳照常升起》由香格里拉跑到甘肃沙漠,由绿草如茵拍到黄沙万里,并将数十吨鹅卵石运到云南去搭建戏中俨如童话梦境的小房子。他消费菲林的能力,无疑可以跟王家卫相比,已经达到了人家眼中的失控地步。
手段:让亲生幼子挨冻
作为演员,坚持自见的姜文令许多导演都很头痛,几年前在拍《理发师》时,姜文与已故导演陈逸飞公开闹翻;就连被姜文一手提携的陆川,在拍摄《寻枪》时也与他有过矛盾传闻。作为导演,姜文对演员更加心狠,一直有片场“暴君”之称。《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房祖名与孔维的激情戏一直备受关注。事实上,这段在香格里拉拍摄的戏,过程拍得很辛苦。因为温度非常低,所以在现场等待拍摄的房祖名和孔维都躲在一边以灯光取暖,还没开拍,房祖名就开始脸红。正式开始的时候,房祖名和孔维俩人都僵硬地站着大口喘气,幸好当时导演姜文亲自出马解决难题,一边自己演示动作,一边还配合台词,演员照着他的示范来演,才算过关。
让房祖名和孔维挨冻还不算,姜文更不惜让两个月大的儿子在冬天的铁轨上挨冻。此举虽然令儿子早早就拥有了自己电影处女秀,但姜文狠心更彰显无疑。对此,姜文的解释是没有别家的孩子愿意受冻,“因为那场戏是婴儿出生在铺满鲜花的铁轨上,大冬天的,谁家都不乐意让孩子拍这样挨冻的戏。刚好这个时候上天送给了我一个儿子,就让他出镜咯,也没跟他商量。”
态度: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在《太阳照常升起》剧组出来的人,除了对姜文的“苛刻”与“极端”印象深刻外,对于姜文的疯狂工作态度亦是深有体会,究竟是折磨?还是享受?估计只有当事人才说得清。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过程中,美术与制片最多的时候达到4组人,马不停蹄选景,加上查证资料,整个剧组的人都被姜文折磨至崩溃了无数次。在制片主任王小柱的眼中,姜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根据他的讲述:“有时候凌晨拍完戏刚回来,姜文就会通知我,马上去拍另一个地方的外景,通常我只有两个小时内给全剧组的人办理退房与转移的手续。”
脾气:唐僧式询问让人“发疯”
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当导演,姜文都算得上是国内大腕级的人物。在很多人眼里,姜文就是霸气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外界的渲染下,姜文的强硬与自我达到了众所周知的地步。在拍《有话好好说》的时候,整个剧组的人没有谁敢去叫姜文起床,只能找一个和姜文比较熟的人去叫他起床。然而据制片主任王小柱所述,在《太阳照常升起》拍摄过程中,无论出了什么问题,姜文从不直接发脾气,而是和颜悦色,甚至“慈详”去询问。其实,这种方式给人的压力也是空前的巨大,有一次在拍摄火车的时候,火车一直没有来,姜文就是用这种方式问到王小柱差点“发疯”,最后只好在深夜都要找人解决这个问题。在威尼斯期间,过往强硬过头的姜文也有了软化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