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1981年,赵忠祥在中央电视台主持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使用“节目主持人”一词后,这个新词汇便在中国电视节目主持界的短短二十几年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从198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如意杯”主持人大赛开始,主持人作为一种行业在中国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对于这个青春的行
业,观众和节目本身对他的要求从最初的专题化发展,慢慢过渡到栏目化、个性化直到如今的专业化。
如今确实有不少主持人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大气。他们经历了几代电视人的轮回以及数次较大规模的电视改革后,呈现的状况悲喜交加。你若将他们比做太阳,那他们确实有着普照大地的能力;你若要贬低他们,却也不难发现晴照当空也漂浮着不少乌云。
如果把主持人形容成电视的“灵魂”和“核心”,那对中国电视主持人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和时髦的称谓。欧美及日本等电视传媒发达国家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一般都有着一二十年电台或通讯社的记者及编辑经历,有着强大的预见力、判断力和组织调控能力,当有突发事件时,他们能根据观众的了解,迅速做出反应。而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幕后人员是“核心”,是大脑,至于主持人,不过是节目的“脸面”,更多充当这摆设、交际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发展在进步的同时也在慢慢偏离轨道。虽然中国有些主持人确实个性十足,如崔永元的冷幽默、王志的“咄咄逼人”、窦文涛的经典段子、梁冬令人捧腹的搞笑,然而,这几种鲜明的个性只是少数人的成功,而大部分命悬一线的主持人们,在过分急功近利的传媒泡沫的渲染下,让整个行业变得愈发的年轻化和注重外型。这种偶像式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后果便是主持人专业涵养不够、缺乏个人底蕴。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主持人要把“主持”缩小,把“人”放大。称谓一个好主持人,最首要的条件,应当看他是不是一个独立而大写的人,是不是一个拥有内涵、并在主持人这个位置上释放自如的人。
在主持人无法把握住这种平视的角度,拥有平等的尊重时,他们怎么会直到心灵上的亲和感到底是什么东西?
NO1李咏
他是个耕耘者,也在央视混了十多个年头;他是勤恳的,无论是《梦想中国》还是《非常6+1》,他都被成为开会狂;他的节目是成功的,虽然是某公司买来的创意,他捡了个大便宜;因此,他成为了大中国最“贵”的主持人,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有些惶恐,却也不免窃喜。第二年,又多了二千万,就开始琢磨者找人兑现了,虽然自己对这个数字也有些稀里糊涂。《幸运52》还在播出,节目形式几乎与以前没多大变化,管你观众是否腻歪,我“液”!
声明:华商网刊载此信息仅为网友传播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