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迹背后的黑暗旅途
直面妻子遇害,并非是波兰斯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1933年8月18日,他出生于巴黎一个犹太人家庭,不久,法国兴起了反犹、排犹浪潮,波兰斯基一家迁回波兰老家。
二战爆发那年,波兰斯基才6岁。他跟着父母被赶进了犹太人隔离区。最后父亲找到一个死角,用钳子剪断铁丝网把他偷偷塞了出来。随后父母被送进了集中营,而他的母亲则惨死在集中营的毒气房内。
波兰斯基成了孤儿,从7岁开始,他就在波兰农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几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中寄宿。他卖过报纸,当过学徒工。最后,进入波兰国家电影学院学习。1962年,他编导了长片处女作《水中刀》,在国际上获得了极大好评,并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影评人大奖。
之后的几年,上帝开始眷顾波兰斯基。《冷血惊魂》与《荒岛惊魂》为他赢得了业界的好口碑。在生活中,他也遇到了美丽的妻子沙伦。1968年,他正式进军好莱坞,推出影片《罗丝玛丽的婴儿》,此片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有史以来最恐怖的25部电影”第9名。
然而,幸运只是短暂的。波兰斯基的人生注定被噩梦缠绕。先是遭遇丧妻之痛,之后被控强奸幼女流亡欧洲。随后的两部作品《苦月亮》、《苔丝》,虽都有出彩之处,但媒体关注的却还是波兰斯基的丑闻,而不是他的导演事业。
直到2002年的《钢琴师》,波兰斯基才迎来了事业的再度辉煌。他把儿时的所见所感,全部融入片中。电影里波兰犹太人被纳粹德国屠杀的情节,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电影,更是血淋淋的亲身经历。
波兰斯基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当他从集中营逃出时,一位站岗的波兰警察“不露声色地点点头,示意我们可以出去。我们拔腿就跑。‘不要跑,慢慢走。’波兰警察喊道。我们照他说的做了。”这句救命真言“不要跑,慢慢走”,后来就被他加入到电影里。
这部蕴含了波兰斯基无数心血的《钢琴师》一面世,便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赞誉。好莱坞好像也完全原谅了波兰斯基,给了他一个奥斯卡奖。颁奖礼上,当哈里森·福特念出波兰斯基的名字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喝彩,连竞争对手马丁·西科塞斯也拼命鼓掌。业界用自己的方式欢呼这位充满争议性的导演回归。波兰斯基在巴黎通过卫星电话向美国同仁表示了感谢。
颁奖前夕,当年强奸案的受害人萨曼莎,曾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劝告奥斯卡评委:要以艺术来评价波兰斯基的作品。她说:“我相信波兰斯基和他的电影应该得奖。这和他曾经对我做过的事情是没有关系的。”萨曼莎的说法,刚好代表了美国民众这些年来对于波兰斯基态度的转变。以至于《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以及被渴望的》在HBO播出后,才有如此大的呼声要求为这位导演昭雪平反。
美国人不再要求艺术家德艺双馨,伍迪·艾伦和他的养女同样有着不怎么纯洁的传闻,可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去评价艾伦的电影,阅读他的小说,对他顶礼膜拜。大师们的私生活是单纯还是糜烂,在美国人眼里,那完全是艺术以外的另一回事,该另当别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