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铮
最近传出消息说,胡玫要请陈道明演孔子,结果遭到了胡导的否认。这个消息大快人心,因为陈道明实在是太不适合演孔子了。这倒不是说陈先生在哪方面不适合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觉得他长得太不像孔子了。
综合各方面意见,大家普遍认为孔子是一个长得非常高大,脑袋也很大的山东人,尤其是脑瓜顶特别大,不然没地方长出“中低而四旁高”的花样。而且据说他的脸也长得不怎么漂亮,反而有点吓人。考虑到孔子年轻的时候干过很多粗活儿,所以四肢也应当相当粗壮。当然,形似只是一个肤浅的方面,一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描绘主人公的性格和精神状态。下面我就斗胆推测一下《孔子》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是个什么样子的。
当然,丝毫不容怀疑,《孔子》将是一部史诗电影()。但我并不对它是一部“好的史诗电影”抱太大希望,因为在现在中国还没有找到历史和现代的结合点在哪儿。
那么,如何塑造孔子这个形象呢?首先,肯定不能像那句流行的不负责任的话说的,“把孔子写成一个普通人”。在这里我不想使用“伟大”之类含义模糊的词汇,我觉得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很穷,但是一直就想要当大人物,跑了好多个国家,成为一个3000人大帮派的头头,抽空还编了好几本大书的人,怎么说都不是个普通人。普通人想想这些事情都费劲,更别说有劲头猛干了。孔子肯定是个看上去就有异于常人的人,至少也得有点“压迫感”。所以,我坚决反对张国立演孔子,因为他演皇上都像普通人。
但是我也觉得以特崇拜的口气讲孔子这件事不太靠谱。孔子的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就不是特多人听。举例说吧,孔子思想的基础是每个人都应当无条件地听他爸爸的话,这样就不会犯上作乱;但是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如果老子不向儿子学习,恐怕就跟不上时代了。
总的来说,孔子是个特别有追求,但又备受挫折,很沮丧的一个人。这么个人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共鸣,放在春秋这么一个各国人民都特敢干的大背景下,肯定就是一部史诗了。除了这层最明显的特征,孔子这人还有好多特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孔子特别不掩饰自己想发达的愿望,表示如果能有钱,干拿鞭子的工作都可以(搞不清楚是赶大车还是做城管)。每次一有机会,他就向学生表示自己很懂为官之道的,还特意教育学生说和下大夫说话啥样,和上大夫说话啥样,和皇上说话啥样,进门啥样,出门啥样,但事实上他做官很不成功。倒是他的学生子贡发达得很,搞得天下人都知道子贡不知道孔子,子贡还回头来护着老师。这里头的师生关系,真是有意思的故事题材呀。
孔子还特有文艺气质,他总是教导学生要读诗,尤其是喜欢音乐。孔子总是说音乐对政治的作用超级大,我怀疑这只是因为他自己爱音乐胜过爱吃肉。孔子说“礼崩乐坏”,事实上,礼这东西在辛亥革命前一直在中国活得好好的,但乐可真的是坏了。宋代的时候程朱理学闹得那么热闹,可是人民都在唱柳永,没人知道韶乐是个啥调调了。孔子只喜欢古典音乐,对流行音乐一棒子打死,有点像现在自己窝在家里听贝多芬的发烧友那样。这也让人联想起孔子似乎女人缘也不太好,总是抱怨世人爱好美色胜过爱好德行,还说女人难养,有点像现在孤愤的文艺青年。
孔子还有个特征总是被人忽略———他有一大法宝,名叫“孔子曰”。每当孔子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总是会跟学生说一句听上去特给劲的话。我相信说出这话之后,孔子的心情一下子会好很多。比如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家伙趾高气扬,肯定一肚子气,来句国骂什么的,而孔子会来一句(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相信说完这句,火儿就消了一半了。用漂亮的语言描述一种状态,会让这种糟糕的状态看上去不那么糟糕,这正是艺术家应当做的事,这一点更说明孔子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气质!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孔子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虽然我们总是说他老人家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是他这些有意思的地方是不能抹杀的。如果《孔子》这部电影把孔子拍成了一个特没意思的人,那肯定是一种失败。
□刘铮(北京 影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