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10日在大连拉开了帷幕。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电影面临机遇和挑战,仍在艰难抉择。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艺术表演门类中,电影大概是市场化最成熟、最成功的。
无论是体制、机制、影片制作还是院线发行,电影都在迅速与国际接轨。
2008年,在中国自然灾害频仍、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电影业仍然呈现“井喷”。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披露,上半年,全国主流电影院线市场票房已超过16亿元,场次达230多万场,观众为6000多万人次,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45%、29%和33%。在电影市场总体攀高的同时,国产影片电影市场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国产影片的社会影响和市场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超过五成。
然而,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却难掩电影艺术本身的“苍白”。那些所谓高投入、大制作的中国式“大片”更广为观众“诟病”。一位参加本次电影节评奖的观众评委说,如今的电影投资更大了,拍摄画面也很讲究,但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却大打折扣。
就在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前夕,第6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各个奖项名花有主,而华语影片全军覆没。贾樟柯监制的《荡寇》曾被视为华语影片竞逐金狮奖的希望,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该片对影片类型的杂糅、叙事的不明晰以及过度娱乐化,都成为不受电影节专业评委赏识的主因。
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前夕,各地媒体不断对国产电影泼上一盆盆冷水。知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现在的电影有很多制造票房的手段,但是缺少真正的文化,电影在懒惰地复制自己,处于低层次的媒体炒作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现在应该沉静思考一下什么叫“大片”了,是不是投入大、产出大,影响就会深远。她坦承,某些大片令人失望,看过3年后“我什么都不记得了”。
在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辉煌的30年之后,电影产业下一步如何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应在三个方面有大的突破。
一是要创作出更多充满中国文化元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品。纵观近年来的电影,武打、历史、科幻、搞笑类的影片越拍越多,甚至有泛滥之势。娱乐当然是电影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决不是电影功能的全部。电影不能以赚取观众廉价笑声和感官剌激为满足,而要让观众有所回味,受到启迪。
二是要警惕大众电影滑落成“小众艺术”。大连进步电影院经理于波说:“现在电影院是供有钱加有闲的人享用的,观众圈已从广大群众逐渐缩窄到高级白领和年轻伴侣。”数据显示,20年前,中国每年的电影观众超过百亿人次,而现在只是它的一个零头。以中国城市人口为基数,去年中国人均看电影是0.22次,而美国为5次,两国相差20多倍。就中国人为什么不进电影院而言,央视―索福瑞调查结论显示:票价高是第一位的原因。
三是要下大气力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跌入谷底,农村题材的电影也与农民渐行渐远。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承认,尽管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电影复苏,农村题材的影片产量去年达到了68部,但具有广泛影响力、质量精致的作品还太少。
业内人士建议,借助着国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借助于各地陆续出台财政扶持农村文化的政策,电影人也应更多地关注农村,真正让父老乡亲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电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