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文写作前,我去IMDB拷贝了两个数字——9.4/10( 135443),换句话说就是在135443人投票之后,依然领先原来的天下第一《教父》或《肖申克的救赎》0.3分,这样,前几名全是“黑”字头。《蝙蝠侠》、《教父》(1、2)、《肖申克的救赎》、《黄金三镖客》、《低俗小说》、《辛德勒的名单》、《飞跃疯人院》,很明显要想得到影迷的肯定,一定要讲一个具有浓郁黑色背景的故事,不但拥有黑色的城市、帮会、家族、监狱等外在环境,更要有制度与个体之间的纠缠、人性的挣扎错乱、绚烂的动作、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等悖论式存在主义、大家一起做西西弗斯状,等等,影迷喜欢黑到底。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蝙蝠侠6》)果真是天下第一了,口碑和票房同步高企,快要达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地步了。除了打破一系列的票房纪录,更带给全世界的话题。非但有最醒目的小丑及其扮演者希斯·莱杰的演技与意外死亡,更有是否超越原著的讨论,再加上著名的手机摄影者陈冠希老师的惊鸿一瞥,对于东方观众也是十分看重的电影,香港的票房充分证明了蝙蝠侠和小丑的联合通吃全球,当然香港也是故事发生地址之一。
与同时代出现的神话英雄和世俗英雄都不同,蝙蝠侠是个内心复杂的蒙面英雄,外在形象是亿万富翁,而晚间则沉迷在修正、救赎、再造之中,而托尔金的《指环王》和刘易斯的《纳尼亚》展现的是清教徒的精神世界,在单向度的时间里凭空架构出两个世界,在艾略特的《荒原》里找寻未来的希望,经典的小说将读者带往宏大叙事之中,而鲍柏·肯恩于二战之前开始塑造的蝙蝠侠一开始就带着创伤和躁动来到世界,他被所罗门式的视觉所控制,似乎无所不能但是不被他人/市民/乌合之众完全的接受。回望蝙蝠侠的历史,蝙蝠侠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之一,起初他与恶人交手曾经试过开枪杀人并且对公共场所及空间形成相当的破坏,但后来变成一个绝不杀生的的正义之士。蝙蝠侠漫画就将超能力同侦探结合,利用智慧、科技去对付敌人。但至六十年代人气曾一度下滑,漫画内描述的罪案过程还被指“教坏青少年”,蝙蝠侠甚至被攻击与搭档罗宾发展同性恋。后多亏漫画家重新包装,受欢迎程度回升。
从我的视野看来,这是一部超越原著,本身已经不再是漫画英雄、暑期动漫电影等标签所能桎梏的伟大作品,包括蝙蝠侠在内,都为黑暗所笼罩,对比与此,连环的爆炸、飞翔和快意恩仇都称为幽浮的物件,深入骨髓和膏肓的是小丑制造的一系列“麻烦”,天然代表正义的一方(蝙蝠侠、长官、检察官)都现在道德困境之中,事实上这些难题也激发了他们胸中的恶意元素。地球上没有一个人、超人、机器人是纯粹天然的绝对好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旦出现错误也是最大,况且小丑肆无忌惮的设置各种悖论,也许只有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兼逻辑学家罗素在理论上才能解出答案,但在现实中任何人不可能有罗素在身旁随时做顾问,于是最终蝙蝠侠在同路人背叛之下,虽然击败小丑,然而却得不到市民的谅解。
从某种程度上讲,小丑与蝙蝠侠有着价值观的同构关系,蝙蝠侠和小丑本质上讲是人性的两面,他们的童年有类似的挫伤和失落,前者转往正义,后者导向罪恶,于恐惧的深渊试图把握从天而降的藤条,毒蛇随时出现,蜂蜜的幻象始终在诱惑。众所周知,蝙蝠是鸟兽之间的怪物, 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小丑则以无自我的一切来讨好看客。小丑的无动机犯罪和无政府主义引起连环犯罪,电影特技配合他的一切胡作非为,将惯常的超级英雄的形象撕裂得相当难堪。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他兄弟创作的剧本,两人于《记忆碎片》中首度合作,到现在早就炉火纯青。经过《蝙蝠侠前传:开战时刻》的迂回尝试,英国导演诺兰已经完全把握将蝙蝠侠的成长前史复杂化、内卷化是多么的被观众接受,而且会在影史中占据一席之地,坐定前几把交椅了。能够在烂熟于胸的观众面前,再度玩出花样,让他们潸然泪下,证明了天下第一是如何形成的。至于IMDB评分从最初的9.7滑落到9.4的原因,大体上是因为最积极的观众同时也是最痴狂的影迷,越往后的观众总体上是一般的影迷,他们受诱惑的程度要低很多。刘子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