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舒淇连说几遍“欢迎光临大中华航空”
《非诚勿扰》中,与葛优一样醒目的还有笔记本电脑上的“清华同方”
《爱呼2》:红色汽车才是林嘉欣的“最爱”
《女人不坏》:女强人张雨绮和她的苹果笔记本
当电影的贴片广告变得像电视广告一样,麻木的观众已经忘记了究竟谁在为此买单,而众多商家已经开始将“魔爪”深入到影片内容中去,“开辟”出广告植入这样一个新的营销理念。
虽然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在2008/2009年的贺岁档,由于《非诚勿扰》、《桃花运》、《爱呼2:爱情左右》、《大搜查》、《女人不坏》以及即将上映的《疯狂的赛车》等多部影片对观众进行的轮番广告“轰炸”,让广告植入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甚至有网友将各个电影的植入广告总结出来贴到了网上。在市场经济和消费文化主宰的当下,投资方看重的是利益回收,而观众或嬉笑怒骂或默默接受,都会更加挑剔广告与影片本身的融合。
《非诚勿扰》 冯小刚向观众道歉
植入广告:移动通信、大新华航空(海航)、清华同方电脑、茉莉餐厅、巴黎贝甜咖啡、剑南春、招商银行、摩托罗拉手机、杭州西溪湿地、斯巴鲁汽车、北海道旅游局、中信证券、温莎威士忌等。
植入广告在冯小刚的作品里很早便开始出现,不过冯小刚总是能用“冯氏幽默”避免生硬地植入,但是到了《非诚勿扰》,很多观众表示开始有了生硬的迹象。片中植入的广告相比他以往的作品在数量上达到了井喷,据悉,广告赞助已占到了总投资的一半,至少2000万元以上。
【导演诉苦】
冯小刚:最不想这样的是我
冯小刚曾亲自向观众“承认错误”,面对镜头连说四五遍“对不起”,“我在拍摄的时候老为这事生气,有一次把一个杯子摔得粉碎,杯子碴都溅到眼睛上了。其实拍电影肯定是不应该有这么多广告性质的东西加入的,我已经把能推的都推了。最不愿意这么做的是我,但观众最后骂的也是我。”冯小刚表示,自己只能力求不要做得太生硬,“比如汽车不管什么牌子,我们总得用,那有赞助当然好。其他的,我就尽我所能控制,希望观众别太骂我。”
《疯狂的赛车》 一边植入一边反讽
植入广告:众多网站、KAPPA等。
“班尼路,牌子!”这是黄渤在《疯狂的石头》(blog)里的一句对白,但是它的搞笑效应已经远远超过了广告本身。而对于1月20日上映的“赛车”,名气大了,引来众多赞助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导演诉苦】
宁浩:赞助商多要求也多
宁浩无奈地表示,“拍‘石头’的时候没人知道你,赞助商也不会提太多要求,反倒放得开玩儿。但是到了‘赛车’,赞助商多了,要求也多了,他们要求你必须给多少个特写,必须保证多长时间,我个人很排斥,但是没办法。不过我还在片子里加上一个‘超人’广告的反讽,也算是一个自嘲吧。”
《爱呼2》 型男给汽车当配角
植入广告:新浪网、信用卡、广本汽车、联想手机、爱国者、淘宝网、瑞恩钻饰名店等。
《爱呼2》的广告植入被观众指太过生硬,比如贯穿影片始终的红色小汽车甚至抢尽了12型男的风头。
【片方回应】
看重的是无形资源
派格太合老总孙健君表示,“爱呼”系列看重的是在市场推广和媒体传播方面的无形资源,“举《命运呼叫转移( blog)》为例,移动通过路牌广告等宣传的前期推广,相当于7000万元的宣传资源费用。我们要做的是电影运营商,并非简单的营销,这是一种大规模运营的理念。”
《女人不坏》 时尚吸引众多大牌
植入广告:新浪网、Ochirly、美汁源饮料、周大福、某品牌洗车机、法拉利跑车、保时捷跑车、苹果笔记本、建外SOHO等。
像《女人不坏》这样一部充斥着时尚元素的影片,广告植入是最不容易避免的。
【片方回应】
将成为行业发展大趋势
发行方保利博纳副总孙尘表示,电影本身就具有商业和艺术两种属性,在保证影片质量的前提下,广告植入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具有很大投资风险的电影市场来说,广告植入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观众热话:广告植入请为剧情服务
目前很多网站都列出了贺岁档诸多新片中所植入的广告,不少网站甚至自发组织了相关电影的“准确找出植入广告数量最多”的有奖活动。记者发现观众主要持两种态度:一部分认为广告植入不值得提倡,“电影是在关上灯的黑屋子里做梦,怎么变成了与家里看电视一样?”另一种是“凑热闹”型,“挺好玩的啊,毕竟这些广告早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不过大家的共识是,电影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广告植入只是为剧情服务,而不是生硬地植入,真的成了“广而告之”。一位观众告诉记者,“我觉得广告植入可以用时下流行的恶搞方式,像冯小刚电影里曾用过的‘搜狗’网,既起到了广告的作用,也博了观众一乐。”
前情回顾
“007”系列、《变形金刚》、《穿PRADA的女魔头》、电影版《欲望都市》等,广告植入在好莱坞早已“泛滥成灾”。但好莱坞的广告植入因为与剧情结合得较好,而显得比国内的电影融入得更加自然一些,像“007”系列里的阿斯顿马丁汽车等甚至被当成招牌标志之一。而在国内,“冯氏喜剧”是在广告植入方面“醒悟”得较早的代表,冯小刚本人甚至还拍摄了一部《大腕》来对广告商进行了一次反讽。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孙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