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的实力派作品
强化优势、挑战智商绝对是《赛车》应有的方向与姿态,但也正因其过度的强化与布局,导致影片用力过猛、过犹不及,少了《石头》的举重若轻、浑然天成。它有点儿过于迷恋技术花活与迷宫搭建,少了些真情实感与舒缓的气口,里面的笑料和对白与《石头》相比也少了令人发自内心的狂笑点,更多是《石头》风格的延续与变体,逗人依旧,惊喜不再。
但上述种种只算《赛车》的璧上微瑕,它能在《石头》几近完美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已属知难而进、难能可贵。尤其珍贵的是,宁浩在玩转商业元素、全力娱乐观众的同时,时刻不忘在每一个黑色小人物身上倾注对荒诞现实的冷嘲热讽,和对疾苦大众的默默关照,他的超凡技能加上他的无畏勇气,都预示着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中国电影人的大步走来。
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实力派朝我们走来,希望太多坑蒙拐骗的混混儿绝迹于电影江湖。
专访 影评人、娱乐主编刘帆论《疯狂的赛车》
无论如何《赛车》都是最先进的国产电影
记者:说说看完《赛车》后的整体感觉吧。
刘:整体感觉就像是宁浩的《坑蒙拐骗》(《Snatch》,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作品,其前作《两杆大烟枪》正是《疯狂的石头》的临摹对象)。《石头》与《赛车》的关系,恰如《两杆大烟枪》与《坑蒙拐骗》的关系。《坑蒙拐骗》也是获得更大资源后的一个产品,复制自己的特点,不难看,但太过行货了。
看完《赛车》,整体感觉有点累,觉得太炫技了,格外注重风格的延续,过于追求叙事的复杂。我觉得这次宁浩有点用力过猛了,没把握好度。《石头》有点混不吝的劲头,《赛车》就有点刻意了。《赛车》的剧本是7个编剧花了整整一年搞出来的,这种操作模式有利有弊,利是集思广益,能够修补很多漏洞,弊是少了创作上的原始冲动。
记者:你觉得《赛车》里的喜剧对白还能像《石头》一样在民间风靡一时吗?
刘:我觉得笑点没《石头》那么集中,而且《石头》之后跟风搞方言喜剧的太多了,那股劲儿已经过去了。另外这片子卖的也不是对话,而是故事,宁浩有意突破的是多线叙事的能力,可这本身就给观众设置了一重障碍。
但我觉得宁浩其实挺清醒的,他很明白《赛车》是个什么样的产品,知道这电影的毛病在哪儿。无论如何,《赛车》在国产电影里肯定还是最先进的,不管是在创作理念还是在技术实现上都遥遥领先,值得鼓励。
记者:你觉得《赛车》的票房能有多少?
刘:《石头》当时的最终票房达到了2200万,所以我估计《赛车》最低4000万,最高6000万。毕竟这是一部没有明星的电影,宣传的也不是很到位,档期也一般。同档期的其他电影都有明星。我觉得《赛车》最后能否取得票房上的突破性成绩,要看上映后能否形成广泛的话题效应。
第一手影评精选
宁浩自己分析,也觉得《赛车》“不是很好”,多线索叙事造成人物不够丰满。至于中国电影的模仿说,宁浩的解释也相当坦荡——没资格吹牛,就得跟人学。在以吹牛不上税为荣的影视界,能出名不得大头病,难得。(刘帆)
这才是电影,不是光带上耳朵就够了的台词狂欢,更不是出去撒泡尿回来后剧情还连得上的拖沓电视剧集。宁浩第一次让表现邋遢写实生活的电影,也同样具备了精致耽美的古装大片那般富有吸引力与张力的画面。宁浩以其更为电影化的扎实影像叙事能力,当仁不让地稳坐中国电影类型叙事头把交椅。(张江南)
与《石头》相比,《赛车》的人物形象更夸张,人物性格更鲜明,这点与科恩兄弟的许多黑色犯罪片十分相像,片中不断出现的杀手的打火机,灵感似乎来自科恩兄弟的处女作《血迷宫》。与盖·里奇的英伦摇滚风相比,《赛车》的音乐更加多元化,摇滚乐、闽南歌曲、古典乐曲等运用自如,这又与昆汀的选乐风格颇为相似。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枪战对峙场面,人物大摆POSE的画面配合独具风情的闽南歌曲,实在是令人无法不联想到吴宇森或杜琪峰的英雄片。(天下无色狼)
撰文/许涯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