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第一印象:“李安”是艺名吗?
十多年前,我有一天下午到中影公司,在制片部看到一位陌生人。我问中影的朋友:“那是谁呀?”中影朋友回答:“一位新导演,叫李安。”我又问:“李安?是艺名吗?过去没听过。”朋友答:“搞不清楚是艺名还是本名。”
这是我对李安的第
一印象。老实说,第一印象没什么印象。
1997年10月,台湾的“影评人协会”有8个人参加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蔡国荣夫妇也是其中之一。
那是我第一次到上海。对这享誉已久的“十里洋场”,大家都倍感新鲜,不免到处走走看看。
但在所有活动中,蔡国荣夫妇除了与我们去“王宝和”吃了一次大闸蟹外,几乎都待在旅馆里,足不出户。
我不免好奇,问他在忙些什么?
只见他神秘兮兮地说:“在赶一个本子。”
我说:“赶剧本在台北赶就好了,干吗大老远跑到上海来赶?”
他没正面回答我,反问了我一句:“王度庐的作品你过去有没有读过?”
我问:“哪一部?”
《卧虎藏龙》!
没想到,这与李安有关。
再见李安:已是知名导演
1998年的夏天,蔡国荣约我与曾西霸下班后到“京星”去饮茶。那时我还在《台湾新生报》上班,蔡国荣在《中国时报》编影剧版。
晚上12点,“京星”里高朋满座,我第二次见到李安,也许是晚上,他穿得很轻松。这时,他已是知名的导演了。
我们边吃边聊,但大部分的时间,李安都是静静地聆听着,他的话不多,偶然说上几句,也都是要言不烦,没有什么“嗯、啊、我觉得、似乎是”等等之类的废话。
但千万不要被他的外表所骗,以为他不会坚持己见,或偶尔人云亦云。
对此,蔡国荣就说:“李安导演外表谦和,个性看来十分温婉。但其实他并不是如他外表那般,可以轻易说服他或改变他的想法。”
“在筹备《卧虎藏龙》的时候,他虽然初次尝试拍武侠电影,但他其实蛮有想法的,而且对很多观点或看法是很坚持的。因为他个性谦虚温和,因此往往又表达得不是很明确,对编剧而言,就增加了琢磨的功夫。”
蔡国荣坦承,那段时间,为《卧虎藏龙》的剧本,确实沟通得很辛苦。
《卧虎藏龙》最早的剧本架构,大约都出自蔡国荣之后,特别是他把那个捕头“一朵莲花”刘泰保的角色做了调整,让三位主角的戏得以凸显,功不可没。
然而,《卧虎藏龙》正式上映时,编剧变成了“王蕙玲、詹姆斯、蔡国荣”三个人,不仅多了两位,里面还有个外国人,蔡国荣在顺位上变成了“第三者”,这一点,蔡国荣始终不愿多做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