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权力霸主 李安
《色,戒》面世,对于53岁的李安而言,或许不过是“一山走过又一山”,但这一年,《色,戒》却用中国式的推手打出了排山倒海
的力道,如同朝一面湖水里扔进一座冰山,引发四方震动。
2007年,李安重返华语影坛之作《色,戒》面世。对于53岁的李安而言,或许不过是“一山走过又一山”,但这一年,《色,戒》却用中国式的推手打出了排山倒海的力道,如同朝一面湖水里扔进一座冰山,引发四方震动。龙应台形容这种盛况,“像一颗来势汹汹的大火球从天而落,边落还边星火四溅,哧哧作响。”可以说,《色,戒》旋风在2007年再度写下“李安神话”。
《南方周末》“2007年度人物评选”评点李安:“一部《色,戒》把李安拍得心力交瘁,同时也让他在三年里两夺威尼斯金狮奖。李安的导演生涯因为《色,戒》达到了新的高峰,李安也因为《色,戒》拓展了世界华人电影新的疆域。海内外对《色,戒》的讨论逐渐升温。《色,戒》毫无疑问是2007年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2006年凭《断背山》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被誉为“华人之光”后,李安的下一步是重返华语影坛。2006年7月1日,距离《色,戒》开机还有两个月时间,他前往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居住的法罗岛,有过一次“朝圣之旅”。离开法罗岛时,李安对媒体说,“我认为在图像中保有自己的文化源头,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就像伯格曼那样。”其实这一点早已渗进李安电影的血与肉。即使好莱坞的制片环境让他拥有充分的工作自由与专业团队支援,李安仍觉得,“我需要不断地回来拍几部华语电影,为的是让自己的艺术和创作得到重生。”(李达翰《一山走过又一山——李安·色戒·断背山》)2007年7月30日,伯格曼辞世。9月8日,《色,戒》在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大奖,李安致辞中不忘提到这位偶像,“现在拿到这个奖,我特别想献给伯格曼,以回报他的祝福。”
《色,戒》的大热不过是“李安神话”的一次续写。上海读者杨天赐在《南方周末》“2007年度人物评选”中的点评颇能代表不少大众对李安的认知:“他是中国目前硕果仅存的、能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得很好、再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生长的人都明白的导演。”为什么拍《色,戒》?李安的理由简单到妇孺皆知,“张奶奶在叫我。”但仅靠与张爱玲的因缘际会,并不能造就一部奇迹式的作品——此前不少华语电影导演改编张爱玲小说都已遭遇滑铁卢。向来被视作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游走自如的李安从《色,戒》中发掘女性情欲和爱国主义等多重主题,他要让一个旧上海女间谍刺杀汉奸的故事焕发新生。学者戴锦华认为,《色,戒》“几乎是一个造成它必然成功的俄罗斯套盒:最外一层是李安,套着的是张爱玲,套着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里面套着郑苹如刺杀丁默村案。”这也是2006年香港作家林弈华听到李安要拍《色,戒》时的第一反应,“为什么李安总是选对案子?”
自威尼斯电影节拿下金狮奖后,《色,戒》在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又囊括7项大奖,无可争议地成为最大赢家。金马奖新任主席焦雄屏称这一赛果是“李安被‘过度英雄化’造成的排挤效应”,最大的证据便是以前不看电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通通跑出来看电影了。《色,戒》体现的一般民意即是最大民意,造就在金马奖上压倒性的优势。然而,这只不过是《色,戒》旋风席卷华语世界的一个小插曲,看《色,戒》说《色,戒》已然不是一桩娱乐事件。电影在港台地区率先公映后,引得华语世界满城争说,大有一些当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意味。香港作家陶杰不以其为怪,“华人社会经历政治和道德压抑,早已长期枯竭,出现了一个‘飞越疯人院’的国际导演李安,上承张爱玲的才华,拍出了一部动人的作品,寓意丰富,层次细腻,左顾右盼,横岭侧峰,自然引起谈论。”
《色,戒》的火爆让人匪夷所思,李安也从没像在2007年这样被脍炙人口过。鲁迅曾说《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事”,今日对《色,戒》的读解也是类似情形——文艺批评家雷颐谈《色,戒》之前先把世人按文艺修养分为七等,“一等人吟诗,二等人听古典音乐,三等人读小说,四等人看报,五等人看电影,六等人看电视,七等人看文件”,他认为,对于《色,戒》,“看文件的人会说是汉奸电影,女主角变节投敌;看电视的人会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看电影的人会说女人过不了钻戒关;看报纸的人会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但是,如果你以读小说的眼光看,特别是注意那些张爱玲小说里没有、李安加上去的部分,就会发现李安拍出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而且心理发展非常令人信服。”——《色,戒》成了一块繁复多面的钻石,或者说,成为映照当下各阶层精神状态、道德观念、价值趋向的一面镜子。作为这件重大文化事件的缔造者,李安陪张爱玲一同在云端观摩。
于是,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与平头百姓走近这面风月宝鉴时,话题各不相同:学者龙应台从中看出了李安在这场“抢救历史”的行动中所具备的“人类学家”的求证精神和“历史学家”的精准态度;让百姓乐此不疲的,则是影片中情欲戏的细枝末节:SM,回形针,铰剪脚,倒拔杨柳,鸳鸯交颈……各取所需,风助火威之下,《色,戒》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票房一路飘红:台湾地区2007年10大卖座电影中,《色,戒》作为唯一上榜的华语片力敌好莱坞电影名列第四;香港地区的全年电影票房在10亿港元左右,仅《色,戒》一片就以近5000万的票房,撑起华语片的半边天;在内地,《色,戒》也刷新近年国产艺术片的票房纪录。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指标,至于多少媒体刊载过李安及《色,戒》的头条新闻,多少作者撰写过相关评论专栏,多少话题围绕《色,戒》喋喋不休,则是无法算计的海量数字。
《色,戒》横扫华语世界之时,西方世界却反应寂寥,李安将原因归罪于东西文化之差异。于他而言,《色,戒》一役在西方世界的微妙之处,或许便是期待它扭转美国社会对NC-17级电影的偏见。因大篇幅露骨的情欲戏《色戒》被MPAA(美国电影协会)评为NC-17级,李安在威尼斯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希望这个电影给美国一个信息,NC-17是一个受人尊重的级别”。他期待用《色,戒》扭转美国电影协会自1968年设立分级制以来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有一个很好的NC-17制度,可以把院线打开,把社会风气扭转一下。”他是拿《色,戒》与同为NC-17级的经典之作《午夜牛郎》、《巴黎最后的探戈》看齐——后者得到过奥斯卡的肯定,《色,戒》未必没有这样的好运。但无论如何,李安的姿态已令世界肃然起敬。
一部电影能如此四两拨千斤,在东方世界燃起话题,在西方世界披荆斩棘,李安可说在2007年打了一次双赢的漂亮之仗。“今天的我,拍电影可能已经上了瘾,无法停下来。”李安说,“我只有尽我所能挑战新题材、拍出新风格,让我的电影永远保持其纯真一面。”他在金马颁奖礼上偶一为之的鬼脸,未尝不是这纯真一面的尽情流露。李安对东西方文化的跨越,是空前的也是惊人的,他的神话还能走到多远境界,世界都在观望。但已有批评家断言,有《色,戒》这块钻石在,“大陆电影今后十年内的产品都是破砖碎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