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八年,《功夫熊猫4》来了。
但这个IP,显而易见地老化了。同期播出的Netflix剧集《三体》热议无数,而这部全是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存在感肉眼可见的低。
不但如此,评价也是系列最差。《功夫熊猫4》在豆瓣评分仅6.6(而且中外毫无争议,IMDB分数也不过6.5),和前三部(按上映时序分别为8.2、8.1、7.8)不可同日而语。
相对于第一部的1.3亿美元成本,第二部成本1.5亿美元,第三部则为1.45亿美元,《功夫熊猫4》成本缩水至8500万美元左右。可能就像神龙大侠阿宝的功夫一样,进入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预算缩减,意味着呈现效果或许大打折扣,但与此同时也有好消息——对片方而言,回本压力小了许多。
票房表现上,首周末1.8亿,猫眼专业版预测最终票房3亿出头,若成事实,相较于第三部的10亿,跌掉三分之二。要知道,2011年第二部时,大陆票房还有6亿多呢!
出了什么问题?
或许可以说,这种困境,正是制作方“梦工厂动画”如今的写照。
|困境:梦工厂裁掉一半员工
“纷乱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当中国影视特效行业面临不振局面时,远在大洋彼岸的同行们,也不太好过。2023年11月8日,「文娱春秋」报道了国内特效行业的生死存亡问题,引发诸多反响。事实上,就在报道刊发不久前,“梦工厂动画”已经裁掉了70多名员工。
半年后,止不住的裁员趋势成为梦工厂的主旋律。
2024年3月初,正当《功夫熊猫4》上映之际,在加州,梦工厂内部气氛却很阴沉,因为无数员工被告知他们将被解雇。裁员消息,压过了这部新动画片的关注度。
据动画新闻网站Cartoon Brew的消息指,虽然没有具体数字说明有多少人被梦工厂解雇,但数量已达几百人。许多部门正在削减一半的人员,特效师的数量可能会减少 40-50%。
大量的人没有续签合同,这让员工士气低落,并令许多人对工作室的未来感到疑惑。
梦工厂打算在2026年制作两部动画,大部分由公司内部人员负责,但2月初,员工们被告知,其中一部影片的制作不会继续进行,这是一部宝莱坞主题的电影。
而且,为了进一步减少员工需求,梦工厂在2025年没有任何全部由内部人员负责制作的作品——尽管有一部是内部人参与的,但还是会减员,因为制作工作将由加拿大索尼影业和梦工厂内部工作人员分担。
一位员工称,最疯狂的是梦工厂没有提供遣散费,工会也没有给予帮助。与此同时,梦工厂希望特效师们提前3-5周完成动画电影《荒野机器人》,因为“全世界都喜欢这个预告片”。
在低迷的氛围下,很难相信,能做出好作品。
|起源:美国合伙人
事实上,如今的“梦工厂”,有两家不同的公司。
一家是梦工厂电影公司,隶属于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娱乐旗下所有,主要拍摄真人电影,比如前些年的《1917》;另一家,则是梦工厂动画——当然主要就是制作动画片,目前在环球影业旗下。
为什么都叫梦工厂呢?因为,20年前,他们本就是一家。
1994年10月,梦工厂成立,创业的“美国合伙人”也是三人,最知名的当然是导演斯皮尔伯格,另外两人是制片人杰弗瑞·卡森伯格和大卫·格芬。
虽然这三位在美国娱乐工业里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桃园三结义”后,还是无法真正颠覆好莱坞大片场的格局。合久必分,2004年,梦工厂动画部门剥离成立独立公司,由卡森伯格执掌。2005年12月,梦工厂电影公司卖给了维亚康姆,也就是派拉蒙的母公司。
而后,2009年,斯皮尔伯格带着梦工厂电影公司离开派拉蒙,纳入安培林旗下,和迪士尼“眉来眼去”;而卡森伯格继续执掌独立的梦工厂动画公司,格芬则宣布不再插手梦工厂相关事务。
2016年,康卡斯特收购梦工厂动画,并入环球影业,持续至今。不过,在此之前,梦工厂动画还曾于2012年在上海成立东方梦工厂,合资方是黎瑞刚掌控的华人文化,主投了《功夫熊猫3》。
当初,梦工厂三巨头里,之所以由制片人卡森伯格负责动画,是因为他在1984至1994年间担任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负责人,算得上“专业对口”。
和同样出身迪士尼后来成为皮克斯联合创始人的约翰·拉塞特类似,“自立门户”后,肯定都想做出跟传统迪士尼不同的动画。只是,卡森伯格要比拉塞特更为“激进”,不仅是技术上从二维到三维,更是对古老童话极尽颠覆之能事,2000年推出的《怪物史瑞克》就很有代表性。
在《史瑞克》中,不再是王子救公主,也不像之后的公主救公主,或是女巫救公主……而是变成了怪物救公主,一下子颠覆了以往童话的标准人设,甚至到后来连公主自己都跟“怪物”一样变成了绿色。
不过,在环球收购梦工厂动画时,卡森伯格拿着4亿美金卸任,从此也与梦工厂无关了。
2018年,他曾高调携手惠普前CEO梅格·惠特曼创立微短剧平台Quibi(主打每集10分钟左右并有竖屏格式的短剧)。尽管预见到了如今短剧市场的蓬勃,但先驱成了先烈。2020年上线后存活仅半年,烧尽百亿融资黯然收场。
从右至左分别为斯皮尔伯格、卡森伯格和格芬
|疑虑:文化输出还是侵略
到目前为止,同样出了四部的《功夫熊猫》和《怪物史瑞克》系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主角的体型都是重量级的,还都很灵活,区别于传统男一号的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只是,相对史瑞克式的“反英雄”恶搞,神龙大侠阿宝要显得“正经”很多。
这倒不是说动画整体缺乏喜剧元素,而是因为阿宝的形象是中国的国宝熊猫,更具体来说,是以旅美大熊猫“伦伦”的第三仔阿宝为原型打造的,而且本以为是雄性的它,经DNA检测后发现其实是雌性。不管怎样,阿宝本身并不是个反英雄,不然按照史瑞克的颠覆逻辑,这部中国武侠风的美国动画,主角应该是“五毒”那样的角色。
和不久前去世的日本著名漫画家鸟山明先生的《龙珠》类似,《功夫熊猫》系列里也有太多向以成龙、洪金宝为代表的功夫电影,以及更早的邵氏武侠片致敬的元素,最典型的当然莫过于用筷子抢包子,以及“盖世五侠”所代表的中国传统象形拳法。
不过《功夫熊猫》系列在全球的热卖,除了让功夫电影更加深入人心之外,也让中国本土的动画和武侠电影创作者倍感压力。很多评论者纷纷指责中国电影人不够用心,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被老外奉行“拿去主义”,改头换面做成动画,又在全球,当然也包括中国内地成为爆款,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这似乎也称不上什么文化输出,甚至有人认为是“文化侵略”!
于是在2011年,由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孙立军亲自导演、邹静之编剧的《兔侠传奇》“虽迟但到”,想要和《功夫熊猫》掰一掰手腕。男主角是由范伟配音的卖炸糕小贩兔二,阴差阳错的陷入了同样由各种动物形象组成的江湖纷争中,而大反派熊天霸虽然只是个白熊,却不知为何老喜欢化烟熏妆,于是不免让人联想起《功夫熊猫》来。
因而,“阿宝”在公在私都成了国产动画的假想敌。
但《兔侠传奇》不争气,连及格都不到,更别说一较高下了。在豆瓣上7106人打出了5.9分,票房仅1500多万元人民币。
而《功夫熊猫》第一部豆瓣评分8.2,全球票房3.85亿美元,两者显然不在一个量级上。《兔侠传奇》虽然后来还推出了续集,但结果是每况愈下不了了之,而当初的“假想敌”《功夫熊猫》已经推出了第四部。
这只能证明,本土文化的保护还有“反击”,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和几句口号便能实现的。
不过,还没等国内影人赶上,眼看着《功夫熊猫》这个系列也要走入谷底了。
|反思:为何没了吸引力
之前三部《功夫熊猫》,除了有关阿宝的身世以及老家“熊猫村”等元素外,反派一直是起着关键性的“反衬”作用。从第一部的太郎,到之后的孔雀沈王爷,还有天煞,都野心勃勃地扮演着“踢馆”的角色。
到了如今的第四部,则出现了魅影妖后变色龙,是天煞的全新升级版。因为天煞只能吸走别的功夫高手身上的“气”,而变色龙妖后干脆是集大成,能把之前的反派从灵界召唤回来,然后彻底夺取对方的杀手锏绝招。
虽然号称是“史上最强”的新角色,但魅影妖后由于“变色”的特质,实际上就是把前三部的反派再请回来,“团结”在新反派的周围。
至于让阿宝寻找接班人的戏份,不免虎头蛇尾,像是走过场的感觉,而新加的狐狸角色小真,个人特质不够突出,和阿宝之间也欠缺火花,甚至给人一种向迪士尼经典动画《疯狂动物城》致敬的感觉。
其实,《功夫熊猫4》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角色,而是场景,倒也不是山明水秀大好河山,而是“灵界”的设定——在第三部中也出现过,只是没这一部那么重要和显著。
所谓“灵界”,类似于《星球大战》里的“绝地英灵”,指拥有强大原力和习得此技能的绝地,在死去之后以灵魂的形式存在,并可与外界进行联系。
通俗点说,就是不死的灵魂。
这样的设定不免会让人联想起皮克斯2017年的《寻梦环游记》,灵感来源于墨西哥的亡灵节,类似于中国传统习俗中的“黄泉路”。据说,国内送审时,因为审查同志被里面的亲情感动到泪如泉涌,于是便“法外施恩”让这部美国“鬼”动画过了审(按常规不能有“鬼”)。公映后,也同样感动了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观众,似乎也证明——不管是什么阶层、国家的观众,都能被同一种内容打动。
但即便加入这些设定,《功夫熊猫4》的吸引力为什么大幅下降了呢?或者说,为什么不好看了?
有一个简单的原因——创始人卡森伯格的离场,导致公司没有了灵魂人物。前三部,均是在他任内推出的。
再有,就是IP老化——内容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剩余价值”存量有限。
而梦工厂动画本身又面临“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困境,裁员之外,是创意青黄不接的现实——这两者很难说不是互相依存的。
实上,不止梦工厂有此困境。从近些年开始,整个好莱坞都陷入了动荡氛围。
环球影业另一个动画厂牌照明娱乐旗下IP《神偷奶爸》下半年也会推出第四部,会有一个“迷你格鲁”以及新的反派出现,包括之前已经拥有自己大电影的小黄人,还会继续被影迷喜欢吗?
相信到时和《功夫熊猫4》一样,会迎来全球动画迷新一轮挑剔的眼光。
当然,在国内,也有“好莱坞失势”不受中国观众待见的大环境影响,但这是一部完全充满中国元素的动画片,不像Netflix《三体》黑人演罗辑那么魔改——毕竟动物们可没有国界——中国观众没道理“见外”。
但还是有影迷认为,《功夫熊猫4》里对中国元素的呈现不如前三部到位,换句话说,就是越来越西方味了。这样的观感不无道理,不过反观国内动画,就拿最“得心应手”的西游和封神题材来说,也很难在传统与创新中达到平衡,它必须在前作的基础更上一层楼,才能留住老观众,争取新影迷。
无疑,这是系列电影的——
某种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