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中文翻译也一起出了名
《哈利.波特》能如此畅销,除了原版的精彩之外,还离不开它的翻译者。
他们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苏农;《哈利.波特与密室》的译者马爱新;《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译者郑须弥;《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译者马爱新;《哈
利.波特与凤凰社》的译者马爱新、马爱农、蔡文;《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译者马爱农、马爱新。
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译者,苏农显得很神秘,很少有人知道苏农的详细信息。王瑞琴向记者解开了这个谜底。
王瑞琴告诉记者,在确定译者时,她选择了自己比较熟悉的三个人:《哈利.波特》之一,由曹靖华的女儿曹苏玲翻译,她的文笔非常优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翻译家;之二由马爱新翻译,之三由郑须弥翻译,后两人也曾经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过英美作品,但是中间突然有些变故。
翻译到半截,老翻译家曹苏玲来了电话:这可是写魔法的书啊,这书能出吗?
王瑞琴只好将正在与妹妹马爱新合作翻译哈2的马爱农调来,接着曹苏玲余下的章节继续翻译哈1。到了最后署名时,两人同意各取名字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有了“苏农”。
在已经出版的《哈利.波特》六部中,马爱农、马爱新姐妹俩参与了其中的五部。马爱农说,“《哈利.波特》这套书,使我们成了所谓的‘名人’。不仅在翻译中得到愉悦和享受,还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时常被请出来亮亮相。”
但她谦虚地表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哈利.波特》无论是从语言风格还是内容题材来说,可译性是比较高的,译者比较容易把握和传达”。
其实,这套书最初确定的译者并没有马爱农。
马爱农当时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的编辑,马爱新在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工作。“刚开始请的除了马爱新之外是两位年龄较大的译者,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时间、身体方面的困难,还有对这套书内容的不认可,就主要由我们两个从事这项工作了。”
“社里知道我们俩都喜欢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且曾翻译出版过一些作品,就把一部分任务交给了我们。从此我们就和《哈利.波特》结下了缘分,直到今天。”
7年间从开始翻译时的探索和磨合,到现在面对《哈利.波特》就好像面对自己的作品一样亲切,马爱农、马爱新姐妹俩对作者语言风格、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等方面的特点,已是非常熟悉,驾驭起来比以前更加自如。但她们遇到了另一种苦恼,“七年前开始翻译这套书时,国内还没有《哈利.波特》热,没有‘哈迷’,我们只是在安安静静地翻译自己喜欢的一部作品。如今,‘哈迷’的期待,媒体的关注,使我们的环境不如原先那么平静,压力也要大一些。但对于做好第七本的翻译,给这套奇特的作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马爱农说。
作为编辑,王瑞琴对译者的辛苦看得最清楚。她特别谈到马爱农。“爱农是一个谨慎认真的编辑,是一流的译者。常常是我在后面要稿子,她还是说,我再看看吧,看看再给你们。因为是编辑出身,她对文字的要求非常严格。她很淡定,很踏实,译文水平也很高。但是当一个人不断地超时间超体力工作时,免不了会出错,而我们编辑也有忙得晕了头的时候。有读者指责译者,实际上不能因为一点错误就抹煞了译者的成绩。爱农和爱新是我所见到的最好的译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