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头脑特工队:一部大写的《普通心理学》

来源:新浪娱乐 时间:2015-10-08 09:45:48 编辑: 作者: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6.改变心境。当某种情绪占据主导地位时,就是反映在所产生的一种弥漫性的心境,这种心境就相当于一种更为强大的加工方式过滤器,影响到一段时间内进入长程记忆乃至核心记忆的加工方式。在电影的开始阶段,Joy一直是团队的leader,而Joy走后Anger成为了三个人中控制台的掌控者,所以一段时间内主人Riley表现的易怒而暴躁。

  此外,在主人Riley和父母争吵的情节中,可以看到母亲的情绪团队是由悲伤主导的,而父亲是由愤怒主导,Riley的愤怒和父亲的愤怒交锋时,就会产生交互分析(TA)理论中所说的PC对PC的场景,即双方都在以“父母自我心态”的方式沟通,体现出了命令和控制。

  TA理论把人格结构分为三种:父母P,儿童C,成人A,每个人都带有这三种人格,只是优势人格不同,比如有的人偏向理性,她在沟通时就偏向成人化的理性沟通方式,有的人偏向控制他人,他就更可能使用控制型的父母人格。

  使用什么人格和他人沟通,一方面受到他童年经历和家庭关系的影响(比如Riley的家庭结构比较和睦,培养出她偏向于自由型、被照顾的儿童人格占主导优势,她的情绪也多被Joy所控制),但也是有情境性的,比如Riley被Angry控制时,就展现出了易怒、希望控制他人的一面(这种控制方式也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比如曾经某一次学会了父母对他管教的语言,平时不会用,但是这个时候就会使用了)。

  恰好她的父亲平时应该就是一个控制型或者照顾型的父母人格,对Riley是“父母P对儿童C”的沟通方式,而Riley平时是儿童型的人格,就是“儿童C对父母P”的回应方式,这样的沟通就是顺畅的。

  但是在这个情景里,父亲是“父母P对儿童C”的沟通方式,而Riley恰好也展现出了父母的一面,使用的语言也是曾经父母对她说过的话,即同样是“父母P对儿童C”,这样两个人都在扮演父母,都在控制和命令,自然就导致了冲突。

  说成大白话,就是两个人都被Angry控制,都想成为主导话语权的人,不吵才怪。我们日常生活中两个人经常凑不到一块儿去,可能就是他们脑中的情绪小人正好就是硬碰硬了。

  7.控制行为,就是可以把一个打包好的Idea(灯泡)装进控制台,加上情绪在控制台上的操作,就可以完美实现一整套行动计划。Idea灯泡中包含什么?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打包在里面的应该还有行动的动机、计划、决策,还有对于未来的愿景(体现在影片中可能就是一个ppt)。这其实是一个大招,因为如果灯泡的内容属实,几个灯泡可能就决定了人生轨迹。

相关热词搜索: 头脑特工队